日本學者:美巨額貿易赤字根源在其經濟結構不合理

2018年07月07日16:3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專訪日本學者:美巨額貿易赤字根源在其經濟結構不合理

  新華網北京7月7日電(記者 郭丹)“美國巨額貿易赤字的根源,在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開放自由的貿易政策才是民心所向。”中國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籍教授西村友作,近日就美國在多國挑起經貿摩擦問題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

  美國巨額貿易赤字,根源在其經濟結構不合理

  西村友作教授長期從事中美經貿研究。他認為,美國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美國成為貿易赤字國家的根本原因。美國與其盯著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是否均衡,不如重新審視自己。

  首先,美國GDP的70%幾乎都來自於消費,服務業佔主流,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非常低。

  其次,美國工人的工資待遇較高,制造業生產成本過高,削弱了美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再次,美國制造業企業自身努力不足。以制造業中的汽車行業為例,美國汽車出口到日本時,明明知道日本汽車是右舵駕駛,卻不對自己的左舵汽車做任何改變,結果隻能被日本市場淘汰。2016年美國福特汽車從日本市場退出就是最好的証明。

  最后,美國貨幣堅挺且有高漲傾向,客觀上不利於美國商品出口。在各種原因的疊加效應下,美國出口自然會減少,與世界各國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

  開放自由的貿易政策,是世界多國人民民心所向

  回顧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日美貿易摩擦,西村說,當時,美國對剛剛崛起的日本不斷打壓,不斷將日美“貿易摩擦”升級為“經濟摩擦”,要求日本在一系列經濟政策上做出調整。例如1986年9月與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協定》,打壓當時佔據世界半導體產品市場80%份額的日本高科技產業。同時,要求日本擴大內需、擴大公共投資、實施金融自由化、強化反壟斷法等。

  特別是到80年代后期,日美“貿易摩擦”又演變為“貨幣摩擦”。1985年9月,在美國政府主導下,美、日、英、法、德(G5)之間達成“廣場協議”,這些國家的貨幣匯率對美元有序升值10%-12%,日元由此進入快速升值通道。

  西村表示,“廣場協議”是日本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劑“毒藥”,加上日本央行同時推出的金融寬鬆政策的刺激,日本樓市和股市的泡沫被不斷吹大。泡沫破滅之后,等待日本的是漫長的經濟疲軟和長期的經濟不景氣。當前,美元依然強勢,美國在多國再次挑起經貿摩擦。相關國家要避免貿易摩擦演變為貿易戰、貨幣戰。

  6月30日至7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第五次部長級會間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東盟10國、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等16方經貿部長或代表出席會議。部長們重申將共同努力,取得突破,致力於完成一個惠及各方的區域一體化協定。

  西村說,這些希望進行自由貿易的國家,都在積極推進經濟伙伴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大家在用行動表明,開放自由的貿易政策是民心所向。美國應該重新審示一下自己,認識到隻有多國間的自由貿易,才能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

(責編:許文金、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