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以下簡稱JICA)是直屬日本外務省的政府機構,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致力於援助中國的經濟建設及人才培養等,至今已持續約40年。其中通過JICA向日本派遣研修生,是中日兩國間長期開展的一項科技合作項目。該項目從1979年啟動至今,已成功派遣及培養中國各地的2000余名醫務人員赴日學習進修。近日,人民網對JICA醫療、社會保障領域負責人內山智尋及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JICA同學會副理事長彭明強進行了專訪,請他們一同回顧了JICA對華醫療援助走過的近40年歷程。
人民網:截至目前,JICA在中國開展醫療領域交流合作的情況如何?
內山智尋:自1981年援建中日友好醫院開始,JICA在醫療領域與中國開展著多項技術合作。特別是中日友好醫院曾有許多醫生長期赴日進修,他們回國后也成為了醫院的骨干,與日本各地高校及研究機構都保持著緊密聯系。
彭明強:在這30余年間,中國有超過2000名醫務人員通過JICA的研修項目赴日學習交流。2006年,進修回國的學員們成立了JICA同學會,目前累計已有800多名成員。JICA同學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成員們深入基層,與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交流,提供援助。8月底,我們來到了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第二人民醫院,舉行義診,這也是JICA同學會系列活動的一環。
人民網:您認為開展這類醫療援助活動有什麼意義?
內山智尋:首先,這類醫療援助活動可以為當地人帶來較高水平的醫療資源,使其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治療﹔其次,當地的醫護人員通過參加培訓,可以直接學習大醫院的先進技術﹔第三,來自城市大醫院的醫生們也可以通過深入基層,更好地了解農村醫療狀況,切身感受差距所在,而當地醫院對他們的感謝,也會成為他們進一步發揮醫生職能的動力。
人民網:為促進中日友好發展,今后將在哪些方面做出進一步努力?
內山智尋:JICA對華援助已持續近40年。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許多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而隨著全球化不斷發展,中日之間也出現了許多共同的問題。例如,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災害發生時緊急醫療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同時,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在日益凸顯。我認為,今后日中間的合作還將繼續,但也將不再局限於兩國間。我們也會攜手其他國家,在更大的框架下,實現更多方式的援助與合作。
彭明強:中日友好醫院一直以來在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領域堅持對外交流,與JICA的合作也是其中之一。今后我們也將建立更大的平台,努力將中日兩國在醫學領域的交流推進到更高的水平。(撰稿:洪東實 編譯:袁蒙 丁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