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瑞典科研團隊 成功捕獲!老齡恆星變身瞬間

2020年03月18日08:45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成功捕獲!老齡恆星變身瞬間

科技日報東京3月16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鹿兒島大學、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ALMA望遠鏡對老齡恆星W43A進行觀測,成功繪制了從該恆星噴射出來射流及其周圍物質的分布情況。根據對數據詳細分析發現,射流噴出始於60年前。該研究成果揭示了“行星狀星雲”形成的機制。

質量與太陽相近的恆星,在一生的最后階段會膨脹成為紅巨星,成為“行星狀星雲”天體。“行星狀星雲”有球形、細長等各種形狀。由於基礎星是球狀,出現各種形狀星雲的機制引起了很多天文學家關注。

“行星狀星雲”的形狀取決於原來的恆星是單星還是雙星。單獨恆星的氣體基本是球對稱的,所以“行星狀星雲”形狀也是球對稱的。在兩顆星相互環繞的聯星情況下,從老齡恆星噴出的氣體會受到另一顆星的重力影響,形成不對稱球的復雜形狀。

“行星狀星雲”被恆星釋放的物質遮蓋,因此很難直接觀察。

研究小組利用高分辨率ALMA望遠鏡觀測了“宇宙噴泉”之一的W43A,成功捕捉到一顆老齡恆星射流發出的無線電波,並成功捕獲了其塵埃分布情況。W43A位於天鷹座方向,距地球約7,200光年,是包括一顆老年恆星的聯星。

研究小組通過對數據詳細分析,發現從天體噴射時射流速度達到每秒175km,比以前估計的要高很多。對射流長度和速度的逆算表明,射流在60年前才開始噴發。此外還確認了在噴射流中幾乎等間隔排列的氣體團塊。

研究小組負責人、鹿兒島大學今井裕准教授稱,“無論是射流還是之后數十年內形成的行星狀星雲,都是星際空間與恆星之間物質輪回的一部分。通過觀察,我們看到了恆星內部合成的元素散布在宇宙空間的過程。揭開其機制,使我們對宇宙物質進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通訊》上。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