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1月1日電(記者錢錚)一些公共衛生間牆上會張貼告示,提醒人們使用完后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日本一項新研究顯示,這個小小的舉動確實有助於減少沖馬桶時產生的氣溶膠,進而減少病毒隨氣溶膠擴散的風險。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近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所和日本金澤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濕度受控的環境下,從粒徑分布、空間分布等角度分析沖水式馬桶產生的氣溶膠,並將其可視化。
研究人員在一個約12立方米的密閉隔間裡安裝馬桶,進行了兩項分析。一是用粒子計數器檢測不同濕度條件下,馬桶蓋開閉對沖水時產生的氣溶膠的量以及擴散方式會有怎樣的影響。二是測定沖水時產生的飛沫怎樣進入周圍環境中,評估含病毒飛沫的污染風險。
這項研究中的氣溶膠是指飛沫中直徑在0.3微米至10微米的粒子。實驗結果發現,馬桶蓋打開的狀態下,馬桶沖水后向上濺起的飛沫可高達四五十厘米。直徑較大的飛沫呈拋物線落下,氣溶膠則飄浮在空中,在隔間裡可飄浮幾分鐘至幾十分鐘。馬桶蓋蓋上沖水時,氣溶膠也會從馬桶蓋和坐便器縫隙中釋放出來,向前可達15厘米左右,但不會向上方擴散。蓋上馬桶蓋沖水時,1微米以下氣溶膠的絕對數量隻有打開時的約四分之一。
研究還發現,濕度越大,產生的氣溶膠總體積也越大。比如,相對濕度70%時產生的氣溶膠體積是30%時的4.6倍。在衛生間這種濕度高的環境中,氣溶膠較容易產生和擴散。
研究人員還用模擬病毒的試劑測試了蓋上馬桶蓋沖水時的情況。研究發現,即使蓋上馬桶蓋后沖水,也會有微量病毒擴散和附著在馬桶坐便圈上下、馬桶蓋內側以及馬桶周圍牆壁等位置。
研究人員表示,從實驗結果看,上廁所前擦拭坐便圈、蓋上蓋子沖馬桶、沖水時保持15厘米以上距離等措施,對降低感染風險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