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 一部舞劇 一個時代的中華民族精神

電影《隻此青綠》驚艷亮相東京

2024年11月28日16:36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東京11月28日電 (許可)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自2021年推出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迅速成為了現象級文化作品,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其靈感來源《千裡江山圖》及背后的中華傳統文化。今年11月,由該舞劇改編的同名電影《隻此青綠》受邀在第3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展映。“青綠”能否打動日本觀眾?又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近日,人民網採訪了《隻此青綠》的出品方和主創人員,解讀“隻此青綠”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精神以及作品創作的心路歷程。

  打造文化精品,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看來,《隻此青綠》之所以能夠引發觀眾的廣泛共鳴,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作品從中國青綠山水代表作《千裡江山圖》中汲取靈感,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意境、“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優美靈動的現代舞蹈藝術完美融合。畫作通過對山川河流、花鳥魚虫的細膩描繪,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青綠山水中蘊含的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也在舞蹈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隻此青綠》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傳統藝術的創新。它以當代藝術的手法,重新解讀了經典作品,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

  將《隻此青綠》搬上大銀幕這一創新之舉,背后蘊含著多重考量。景小勇表示,美國、印度等國家都有代表性的歌舞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肩負著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的使命,有能力也有責任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歌舞片。“電影的傳播范圍更廣,能夠觸達更多人群,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將舞台藝術轉化為電影藝術,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有助於推動藝術形式的創新,豐富觀眾的審美體驗。”

  《隻此青綠》不僅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在國際上也收獲好評無數。舞劇和電影先后在俄羅斯、土耳其、新加坡、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或上映。景小勇認為,《隻此青綠》的出圈,証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夠跨越文化差異,與世界觀眾產生共鳴,讓全世界看到中華民族開放創新、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無論是歐洲觀眾的熱淚盈眶,還是日本觀眾的集體鼓掌,都充分証明了這部作品的國際影響力。這不僅得益於作品本身的高質量,更體現了中華文化所具有的普世價值和跨越國界的魅力。”

  《隻此青綠》的成功出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范本。對此景小勇認為,首先要創作精品,打磨細節。一部質量過硬的作品是文化出海的基礎。創作者要不斷追求藝術創新,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用當代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呈現。其次加強傳播,擴大影響力。除了傳統的劇場演出等渠道,還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媒體平台,結合當地受眾習慣,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廣。第三秉承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心態。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搭建中外藝術交流的平台。

  據景小勇書記透露,集團近期正在籌備多部以中國傳統文化、愛國僑領為主題的舞劇,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歷史人物的時代精神,打造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精品,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中式美學的當代演繹

  《隻此青綠》通過舞蹈、音樂、影像等多種藝術手段,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詩意表達以及留白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被視為對北宋名畫《千裡江山圖》的當代解讀。

《隻此青綠》導演周莉亞。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隻此青綠》導演周莉亞。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將舞蹈詩劇轉化為電影並非易事。舞蹈藝術和電影藝術各有所長,如何將舞蹈的韻律美、形體美與電影的敘事性、視聽語言相結合,是創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隻此青綠》導演周莉亞和韓真是北京舞蹈學院的同班同學,憑借多年的合作經驗,在創作過程中展現出高度的默契。

《隻此青綠》導演韓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隻此青綠》導演韓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韓真指出,舞蹈詩劇和電影因傳播媒介不同,在表演方式、情感側重點等方面存在差異。舞台表演更注重現場的沉浸感,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舞者的肢體語言和情感表達﹔而電影則更強調視覺敘事,通過鏡頭語言來捕捉細節,呈現出更具主觀性的影像。因此創作團隊需要遵循不同藝術表達方式的特性,對作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周莉亞認為,舞劇《隻此青綠》是《千裡江山圖》的延伸,而電影、音樂會等又是舞劇延伸的二次創作。“《千裡江山圖》在過去近百年間僅展出過4次,我們希望在《千裡江山圖》未能與觀眾見面的時間,讓大家有機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電影可以突破場地的限制,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

  在海外傳播方面,《隻此青綠》有著天然的優勢,“即使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觀眾也能通過肢體語言和情感表達感受到作品所傳遞的美學價值。”兩位導演表示,她們希望能夠將《隻此青綠》推向全世界,期待收獲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

  “謝謝你讓我成為你”

演員張翰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畫家希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演員張翰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畫家希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為了塑造《千裡江山圖》的創作者——畫家希孟這一角色,演員張翰前期廣泛閱讀歷史資料,向專業老師請教,並臨摹《千裡江山圖》,力求從各個角度去感受這位天才畫家的內心世界。張翰回憶道:“我經常會半夜一個人在練功房裡,想象自己就是希孟,用畫筆勾勒出山河的壯麗。我也會去野外採風,站在希孟曾經眺望過的山川河流前,感受歷史的厚重感。”正是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才讓張翰將希孟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舞台上。

  盡管歷史上關於希孟的記載隻有隻言片語,但張翰反復揣摩分析,對希孟的生平和人物性格都如數家珍。在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張翰對希孟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在我看來,藝術呈現沒有終點。每場演出都是希孟的某一瞬間、某個側面活躍在舞台上。將人物放在心裡,才能讓這個角色在舞台上立住。”張翰說,“在演繹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和改變。”

  在舞蹈演員的職業生涯遇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張翰認為既是幸運,也是冥冥之中與希孟之間的緣分。“很多觀眾因為希孟認識我,了解到舞蹈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果讓我對希孟說一句話,我想說謝謝你讓我成為你。”

演員孟慶旸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青綠”。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演員孟慶旸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青綠”。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青綠”的扮演者、領舞孟慶旸肩負著將畫作中的寫意概念具象化的重要使命。在最初的排練階段,她深入研究了北宋時期的審美風格和文化背景,力求從整體上把握“青綠”這個角色的內涵。同時,她還與故宮的文物修復師進行深入交流,了解相關的非遺工藝,以便更深刻地理解“青綠”所代表的傳統文化。

  “青綠作為希孟和展卷人之間的時空連接者,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與一般演出隨著表演次數越多對角色駕馭得越游刃有余不同,孟慶旸覺得“青綠”是越演越難。“演繹的次數越多,越覺得自己對青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觸摸到青綠背后千年文化傳承的積澱。”為此,孟慶旸不斷深入角色內心,逐漸形成了自己對這個角色的獨特理解。“與其他的演出不同,青綠與觀眾之間沒有互動,呈現出一種清冷疏離感。因為青綠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山石層巒疊嶂的狀態,象征著磅礡大氣的文人傲骨,她就像是希孟的眼睛,代替他領略大好河山。”

演員謝素豪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展卷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演員謝素豪在電影《隻此青綠》中飾演展卷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隻此青綠》中帶領觀眾走進希孟的世界的展卷人,其原型是2017年《千裡江山圖》故宮特展的策展人王中旭。在詮釋展卷人這一角色時,謝素豪也曾走過彎路。他通過模仿展卷人的站姿、翻書方式等,試圖從外在形式上接近這個角色。然而,他很快發現,僅僅模仿外形是遠遠不夠的。“當我真正站在舞台上時,我意識到,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虛假的,隻有從內心出發,才能真正塑造出角色的質感。”謝素豪說道。

  他開始從展卷人的內心出發,去感受這位與千年名畫產生深厚情感聯系的人的內心世界。“展卷人走進了希孟的夢,走進了希孟的快樂,但他卻無法幫助這位天才畫家,並對希孟的早逝感到痛惜和憐憫。這種復雜的情感,讓我對這個角色產生了更深層次的共鳴。”謝素豪認為,能夠出演《隻此青綠》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舞蹈是我的熱愛,我願意為它傾盡全力。”

  文化出海圈粉無數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自推出以來,得到各方好評。2022年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同年,被寫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今年2月,外交部組織多國駐華使節觀看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美輪美奐的演出得到了駐華使節們的一致肯定,均表示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創新發展,有助於他們更好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未來。3月以來,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先后在新加坡、土耳其、俄羅斯等國進行海外巡演,收獲了當地觀眾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贊譽。

  電影《隻此青綠》在第3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展映后,圈粉無數。有日本網友表示:“全程欣賞舞蹈之美,熱淚盈眶。”“沒想到名畫可以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風流雅致,藝術性極高,真想一睹真跡……”在日華人也給予高度評價:“電影結束后,全場自發響起熱烈的掌聲,表演與舞蹈都無比動人。”“十分高興能在海外欣賞到這樣高質量的影片,希望今后有更多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作品。”“期待舞劇《隻此青綠》也能早日在日本上演……”

  《隻此青綠》的成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又一次有力証明。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更是一張亮麗的中國文化名片。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一個多元、包容、充滿活力的中國。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