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7月21日文章,原題:掃描顯示,樂觀主義者在思考未來時有相似的大腦模式 面對考試、航班或體檢,有人總能保持樂觀,而有人則傾向預設最壞結果。日本神戶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樂觀者在想象未來時,其大腦活動模式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
“樂觀者似乎共享一種神經框架來組織關於未來的思考,這反映的不是具體想法的一致,而是一種相似的心理處理方式。”該研究第一作者柳澤邦昭表示。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大腦“同頻”的現象,或許能解釋為何樂觀者更容易在社交中取得成功。“這不僅是心態積極的問題,他們的大腦真的在‘同步運行’,這可能促成更直覺、更深入的人際連接。”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員邀請87名參與者完成樂觀程度問卷,並在接受核磁共振(MRI)掃描時,想象一系列未來情境——包括積極的(如“環球旅行”),中性的,或負面的(如“被解雇”),還有一組人需設想與死亡相關的情景。結果發現,那些更樂觀的參與者在涉及“未來導向思維”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區域,表現出更一致的大腦活動模式。
相比之下,悲觀者在該區域的腦活動差異更大。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悲觀者在面對負面情境時,考慮的問題更復雜、更多元﹔另一種解釋是,樂觀者往往以社會普遍認同的目標來框架未來,而悲觀者可能因各種個人因素脫離這一“主流框架”,導致思考方式分化。研究者引用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名句作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們寫道:“據此我們提出,樂觀者在思維方式上有相似之處,而悲觀者則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設想未來。”柳澤強調:“我們並不是說樂觀者對未來有完全相同的想法,而是他們在大腦中呈現未來事件的方式非常相似。”
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教授麗莎·博爾托洛蒂對此評論稱,研究表明,樂觀者對負面事件的想象通常不如正面事件具體、生動,因此受到的負面影響也更小。她認為,樂觀並非扭曲現實,它並不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是改變了我們被影響的方式。“盲目樂觀若讓人放鬆警惕毫無益處,但當樂觀促使人為目標努力時,它反而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作者尼古拉·戴維斯,立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