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迈出转圜的关键一步

2018年05月08日11:0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标题:中日关系迈出转圜的关键一步

  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5月8日至11日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此次中国国务院总理对日本的正式访问,距离上一次中国政府首脑正式访日已经时隔八年之久(上次是2010年5月),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也是时隔两年半的时间(上次是2015年11月)而得以再度举行。经历了多年波折起伏的中日关系,时至今日,终于迎来了重大转机。中日关系的转圜,不仅仅是中日这两个亚洲邻国之间的重要事情,亦不仅仅是带动中日双边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的转圜,会对整个亚太地区局势乃至全球大势的变化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首先,今年是中日关系改善的机遇之年、窗口之年,中日关系转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让中日关系重回正常发展之轨道,这是每一个热切期盼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各界人士所衷心愿意看到的结果。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201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在这两个重要纪念年份叠加的重要时机之背景下,中日关系能够迎来转圜,可谓恰如其时。1978年10月正式生效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它以庄严的法律形式确认了发展中日关系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与法律基础。该条约明确指出,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日本,一个重要内容是出席纪念缔约40周年大型招待会并发表演讲,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方面要重温中日关系友好往来的初心,开辟中日关系未来走上稳定发展正轨的正确道路。尽管岁月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但是该条约的核心精神没有过时,依旧是指导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发展未来的中日关系,要牢牢恪守该条约的原则与精神,特别是日本方面,更要重信守诺,不忘40年前的初心,方能拥有中日关系的未来。

  其次,中日关系的改善是现实的需要,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不少国家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了不少早期重大收获。5月2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肯尼亚2个新的意向成员加入,使其成员总数增至86个。“一带一路”倡议的开花结果,亚投行成员的继续扩容,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一个综合国力不断蒸蒸日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肯定、赞许与钦佩。作为中国在亚洲的近邻,作为一个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很深的国家,日本没有理由继续游离于“一带一路”这个大商贸圈,没有理由继续做中国发展壮大的“冷眼旁观人”,没有理由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继续拥有发展潜力的市场。2017年中日双边贸易额重返3000亿美元大关,日本对华投资加快回升,中国对日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投资增多,访日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7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这些数据都从侧面说明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自身的能源资源贫乏、高度少子高龄化以及国内市场狭窄的窘迫现实,日本须放下身段,冷静思考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改善关系、继续深化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当是日本政界理性与智慧的选择。

  又次,中日关系的重回正轨,对包括东北亚地区形势在内的亚太地区形势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都有正面、积极及深远的影响。2018年以来,由于中国坚决与理性的主张,且积极进行斡旋与调解,朝核问题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东北亚局势由危机走向了转机,中国的作用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朝核问题迎来的巨大转机,让日本也吃惊不小。中日关系的改善,可以让日本获得一个积极参与斡旋东北亚局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接下来的可能到来的日朝首脑会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若中日关系改善了,日朝首脑会晤也能实现了,那么自然会给东北亚局势的缓和带来助益,而东北亚局势的持续缓和,必将给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大势走向缓和与稳定带来希望和福音。

  毋庸置疑,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特别是日本政坛还有一股不愿意看到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极右翼势力,但登高才能望远,只有凌绝顶,方有览山小。中日关系的彻底转圜,离不开日本方面特别是政界高层人士,有力挽狂澜与排除万难的战略定力、战略远见和战略智慧,不管未来的中日关系遇到什么阻碍与困难,如果日本方面能做到如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于5月4日在首次电话会谈中所指出的那样“信守承诺,按规矩办事,管控好矛盾和分歧;着眼大局和长远,作出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发展的选择”,那么,中日关系就必定能得到长远与顺利的发展。

  (庞中鹏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许文金、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