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人民网东京7月2日电(许可)日前,“中日文化与学术互译论坛”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顺利举办。论坛现场,笹川和平财团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代表会同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法政大学出版局代表,以及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日中出版机构启动了日中图书翻译出版交流项目。这是该项目在中国的第二次启动。
该项目曾经于2009年启动,十年间共出版100余本书籍,后因疫情于2020年中断。
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林发言。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会上,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林表示,多年来,南大社立足南京大学丰厚的学术底蕴和优秀的外译人才,在中日文化与学术互译出版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中国读者开辟了一块全面、客观且深入的了解日本学术与文化发展的图书沃土。同时,积极向日本社会推出优秀的中国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力作,为在日本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效应。未来,南大社将进一步秉持“文明互鉴”的理念,在中日学术与文化互译方面取得更优秀的成就。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赵斌玮发言。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赵斌玮分享了该社与各国高校出版社的合作出版模式,以学术内容出版为载体,实现国际上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他表示,未来,交大社也将继续以学术出版为锚点,同时更多关注与中日文化相关的学术大众类图书,将中国好书通过互译带到日本观众面前,更好搭建起中日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
法政大学出版局常务理事古川真发言。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法政大学出版局常务理事古川真深刻指出,中日间的翻译出版是“跨文化交流的巅峰”,尽管两国拥有汉字这一共同工具,但词语意义的差异有时也会造成误解。他强调,出版人的使命和乐趣在于克服这些差异,创作出能够触及读者心灵的译著,相信振兴中日翻译出版事业是深化两国思想对话的重要途径。
东京大学出版会专务理事桥元博树发言。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东京大学出版会专务理事桥元博树回顾了日本大学出版的百年历程,并指出出版业正面临生成式AI等新技术浪潮的挑战。他表示,东京大学出版会将继续利用技术推动发展,并强调日本和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共同面对课题、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期待双方深化交流,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下积极开展出版活动。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特任组长尾形庆祐发言。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特任组长尾形庆祐作总结发言。他回顾了日中交流项目第一期的实施情况和成果:在2009年至2019年间,项目与众多知名出版社、译者和编辑紧密合作,成功出版了116本日语图书的中文译本。同时,该项目还向中国10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捐赠了书籍。他表示,随着项目的再次启动,不仅会继续将优秀的日本书籍介绍给中国读者,还将逐步推动中国优秀书籍在日本的出版,实现双向交流。此外,项目也将积极搭建图书领域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探索更多传播渠道,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第二期项目首批成果。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现场介绍了第二期的首批成果,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百旗头真著的《大灾害时代:日本三大地震启示录》(岩波现代文库)中文版,以及铃木哲也、高濑桃子合著的《学术书生存指南》(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中文版。
中日双方交流。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供图
据悉,北京图书博览会期间,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访华团还走访了长春市的吉林大学、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大连市的书店等地。双方就日语书籍和翻译书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未来的合作可能性进行了积极探讨,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