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雲”號准航母沿用了舊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艦艦名,下水儀式在舊日本帝國軍歌《軍艦進行曲》中進行,艦艏處一面舊日本帝國時期的“旭日旗”迎風飄揚……所有這些,都是明白無誤宣示:無論中國怎麼看,怎麼說,日本仍自顧自地加緊舊日本帝國的復活,並公開宣告今日日本對舊日本帝國“光榮”歷史的肯定和繼承。
這就是故意挑舋。到了這個地步,人們必須要反過來想了:看起來,正是中國的批判給了日本以動力,中國的反對給了日本以理由。
近年來,中國一直都在嚴厲批判日本右傾化、不反省歷史、挑戰戰后國際秩序。然而,近幾年,日本從政府到民間恰恰在急速地右傾化,日本也恰恰是越來越公開地紀念帝國歷史的光榮,而日本的未來目標,甚至就是徹底顛覆戰后秩序。
這就是“借敵”戰略,一種很古老的政治“游戲”:為了本國的某種目標,借助於一個國外的威脅。歷史上,這種大戰略性質的操作,很多國家都成功地進行過。在有的情況下,是威脅真的降臨了,受害者成功借助了這個外部威脅實現了本民族的大團結,並一鼓作氣,不僅趕跑了侵略者,而且創建了新社會。在另外的情況下,外部威脅並未真正降臨,但本國迫切需要借助一個外部威脅以實現民族振興、社會提升,所以故意地渲染威脅,夸大威脅。
回顧中日關系史,日本這個強敵也曾經被中國成功地“借用”過,中國經過八年抗戰,不僅打敗日本侵略者,而且成功實現了現代國家的建國,並大步走上了強國之路。
而在日本方面,歷史上曾多次成功“借敵”:自19世紀以來,正是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武力“開國”刺激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正是對中國、對俄國的戰爭刺激了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也正是太平洋戰爭的戰敗,刺激了日本戰后作為“經濟大國”的高速崛起。
今日之日本,仍處在與美國進行經濟競爭遭到了“第二次戰敗”后的低落期,整個社會缺乏目標,缺乏動力。恰恰是中國的高速崛起,讓日本看到了新的“游戲”機會。今天的日本要重新成為政治大國,要重新成為“一流國家”,不再次借助中國這個“老冤家”的外部威脅,又更待何時?
當然,中國也可以借助日本這個外部威脅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中日之爭,現在正在轉化為看誰能更巧妙、更成功地借助對方這個威脅,來實現自己的大目標。
“克敵”之戰與“借敵”之戰,中日之間的大戰略博弈,將圍繞這兩方面的轉化而展開。▲(文揚 作者是春秋綜合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 2013年08月19日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