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視 頻|政治熱點|經濟聚焦|中日投資|科教信息|展會資訊|企業動態|文化採風|中日萬象|圖 片|留 學|熱 評

現在位置:中日經濟交流網>>政治熱點更新:2013年08月29日14:18

日本勢力高調再進東南亞

“這會是日本的第二次亞洲馬歇爾計劃嗎?”近一段時間以來,局勢復雜微妙的東南亞頻頻出現一個身影:日本。這立刻引起許多國際媒體關注。日本在高調宣布對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國家迄今最大的一筆政府援助和免除債務的計劃后,又傳出自衛隊將在菲律賓的美軍基地進行長期駐扎的消息。東南亞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二戰前日本為此不惜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后又提出“亞洲馬歇爾計劃”建議。東南亞和中國一些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日本這次對東南亞國家可謂是砸重金拉關系,但在其慷慨的“金元外交”政策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介入。

日本對東南亞“念念不忘”

對於日本對東南亞展開的一系列經濟、軍事外交攻勢,日本《朝日新聞》稱,日本和湄公河流域5國簽訂協議,是因為明白湄公河流域國家的發展潛力,打算借東南亞國家的上升勢頭開拓海外市場,抑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對日本這次外交攻勢的重點——緬甸,《產經新聞》稱,緬甸不僅資源豐富,並且處於面向印度洋的戰略位置,日本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援助措施,將進一步提升日本在東南亞的“存在感”。

實際上,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一直是日本對東南亞“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二戰期間,日本突襲珍珠港當天,就對東南亞發動攻勢,先后侵佔菲律賓、印尼、越南、緬甸等地。一來是為了攫取印尼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橡膠等東南亞地區重要戰略物資,擺脫美國的封鎖﹔二來是掃蕩英法荷美在東南亞的勢力,擴大日本的殖民地盤,進而覬覦印度、澳大利亞。

二戰后不久,在美國的默許下,日本吉田茂內閣提出“亞洲馬歇爾計劃”,主張通過援助拉攏東南亞各國,遏制共產主義在當地滲透,並稱日本應發揮“重要作用”。1966年,日本戰后第一次主持召開國際會議,就是“東南亞開發部長級會議”,會上日本提出將每年拿出GDP的1%援助東南亞,並試圖以日本為首設立亞洲開發銀行。從這一日本介入東南亞的標志性事件算起,日本在東南亞全方位深耕運作近50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后,隨著越戰后美國在東南亞勢力衰退,日本和東南亞關系迅速升溫。日本提出“雁陣效應”,即以日本為“頭雁”,將落后產能逐級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從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對東南亞的戰略開始轉向政治和安全問題,主要圍繞著東盟地區論壇和安保對話機制,核心則是與逐步強大起來的中國爭奪東南亞話語權。一些日本高官不斷流露出“爭當亞洲盟主”的念頭,並將東南亞當作“主戰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建立包括東南亞在內的“自由與繁榮之弧”。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東南亞上世紀90年代末受金融危機沖擊,日資、日援大大減少,“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應者寥寥。

近年來,日本試圖利用東南亞一些國家與日本在諸如對華主權爭端領域上“同病相憐”而拉近彼此關系,並趁機將軍事力量滲入東南亞。在去年巴厘島“10+3”會議上,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就曾呼吁設立“亞洲海上安全與海事合作多邊論壇”,試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今年以來,越南、菲律賓紛紛邀日本“介入南海”,這當然正合日本心意。在日本-湄公河流域五國峰會通過的《日本-湄公河流域合作東京戰略2012》文件中,羅列了譴責朝鮮發射衛星、關注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等與湄公河流域無關的事項,這當然體現了日本的意圖。

東南亞將成中日競爭主戰場

除了“念念不忘”東南亞的資源和戰略位置,日本更擔心的是中國在東南亞的“存在”。日本《每日新聞》稱,中國近些年積極參與開發湄公河流域,在湄公河架橋鋪路等。而最近一段時間,緬甸中止了和中國共同開發水電站的計劃,越南等國和中國的關系也因南海問題出現裂痕。該報道稱,日本此舉將加速這些國家“離開中國”。

日本在2008年前一直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國,中國為東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國。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在逐步深化。近年來,中國出資修建了東南亞國家的道路、橋梁、水電站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將修建高速鐵路網和石油管道等,眾多中國企業也開始大量投資東盟國家。

為了與中國競爭,日本近來加緊對東南亞的投資。在2012年前三個月,在對越南進行投資的26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第一,佔新批以及增資資金總額的88.8%。與企業投資同時增加的是日本政府的援助,這些援助主要用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據了解,印尼61.5%的水力發電量、菲律賓51%的道路,柬埔寨73%的港口和海港都是依靠日本的政府援助修建的。泰國《民族報》稱,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一直著眼於泰國市場,泰國汽車行業的投資中,70%-80%都由日本公司佔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藍平兒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日競相與湄公河區域國家進行合作,有各自的利益考慮,但總的來說會有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融合。柬埔寨和平與合作研究所執行理事萬納瑞斯則稱,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在東南亞的投資是有互補性的,經濟領域的良性競爭能使各方都受益,但東盟並不希望中日在東盟展開政治戰略層面的競爭,因為這會給本地區帶來挑戰。

不過,日本的想法顯然不像東南亞學者想像的那樣。除了“金元外交”外,日本近來傳出要和美軍共同使用菲律賓軍事基地進行訓練的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日本與中國近年都在積極擴大對東盟地區的影響力。雖然中日有關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爭奪已塵埃落定,但在東盟部分國家與中國出現南海主權爭議、日本與中國爭奪東海主權的局勢中,這些國家因有同感而拉近了距離。另外,日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除了經濟因素外,也有政治上對付中國的考慮。

有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稱,日本對外援助是其“政治大國”戰略的延伸。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並非一視同仁,而是有明確選擇性和針對性。日本某些援助條件甚至與受援國的防務和外交政策挂鉤,以此影響受援國的國防和對外關系。

日本在東南亞塑造“形象”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南亞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泰國、菲律賓等國均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受害國。但如今,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認知,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一名中國專家稱,“一方面,日本在戰后幾十年來對東南亞進行的經濟援助和投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日本特別注重對東南亞進行文化宣傳和軟實力輸出,對抹去侵略形象做得頗為成功。”

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採訪時,《環球時報》記者經常看到日本開設的培訓機構,不僅免費教授日語,還組織當地人赴日本研修,擴大日本的影響。曼谷日本商會是所有日本海外商會中最大的,有會員企業1328個,商會除了經濟活動外,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組織當地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在泰國工作期間,記者經常會被誤認為日本人,常常引起記者心裡的不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日本確實是在泰國影響力最大的國家,遠遠超出歐美國家。

在緬甸進行改革前,盡管其受西方制裁,但日本一直是援助緬甸最多的國家之一。從幾年前開始,記者數次赴緬甸採訪都發現,日本在緬甸頻繁舉辦各種研討會,在各階層構筑關系網。緬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曾是二戰中盟軍和日軍作戰最激烈的地方,全城除一座佛塔外均被夷為廢墟。但現在,日本人修建的“慰靈碑”、“慰靈塔”在當地隨處可見,在城北江邊日軍最后被消滅的所謂“玉碎地”原址上,日本人如今還建造了“慰靈牌位”和一座巨大的睡佛廟宇。曾在日本留學的泰華農民銀行研究員披蒙婉對記者說,日本十分注意在東南亞塑造形象,通過軟實力的滲透,日本在東南亞國家中已經擺脫侵略者形象,更多被看作是投資者和國際社會的朋友。

國際勞工組織老撾、泰國和柬埔寨國家局局長王紀元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日本對東南亞國家投資和援助更注重長遠的戰略規劃。他說,日本曾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用50萬美元聘請日本專家和國際勞工組織專家,專門為老撾制訂了2011年-2020年《勞動和社會服務發展規劃》,雖然這個規劃是根據老撾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訂的,但其中許多內容肯定有利於日本,這就是軟實力的影響。

在柬埔寨,雖然目前還沒有大量的日本投資,但當地一位經濟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對柬埔寨的企業投資不多,但對柬的政府援助位列第一,而且日本對柬援助主要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著眼於對柬埔寨未來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他還稍顯擔心地對記者提到,日本對柬援助甚至滲透進柬埔寨人口普查、地理測量等項目,誰能保証今后不會用於軍事方面呢?(記者暨佩娟孫廣勇李珍陶短房)

環球時報 2012年04月27日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DV大賽

中日熱點點評更多>>

  1. “大黃鴨”正式與游客見面

        在香港海洋公園山頂纜車站旁有一座以水母為主題的展館...【詳細】

  2. “大黃鴨”正式與游客見面

        近日,2013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霍夫曼正版“大黃鴨”在京展示...【詳細】

  3. 3D地畫群亮相長春街頭

        一組惟妙惟肖的3D地畫亮相長春街頭,讓大量市民逛街的同時也體驗到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刺激與樂趣...【詳細】

  4. 環球金融中心舉辦“蠟筆小新展”

        2008年10月正式啟用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今年舉辦開業五周年慶祝活動,繼上半年舉辦春季活動之后...【詳細】

主編推薦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