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日本戰敗投降紀念日臨近,日本首相安倍是否參拜靖國神社仍為懸念,釣魚島危機還在繼續,日系車企的神經開始繃緊。日產一位董事日前表示:“8月的靖國神社參拜問題將成為我們最大的擔心……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為中日關系改善做出行動。這件事並不是我們一家企業努力就能做到的。現在我們祈禱一切平安無事。”相信豐田、本田、馬自達、三菱、鈴木等日系車企的心境也大都如此,在華車企估計會給員工打招呼,要大家在此期間謹慎低調行事。問題是即便今年8.15“平安無事”,那以后呢?8.15注定將永遠是日系車企的鬼門關?
雙邊政治問題損害雙邊經貿的例子並不鮮見,中美、中德、中法乃至中挪之間都有,但像中日之間這種定期的(比如“8.15”、“七七”紀念日)、刺激民心的(如釣魚島爭端、戰爭賠償、勞工及慰安婦賠償等)、后果嚴重(打砸日系車及其車主,燒砸日系品牌經銷店)的問題,則獨此一例。這顯然不是41年前開啟中日邦交正常化時,人們期待的那種“正常化”。那次“正常化”解決了很多問題,也遺留下來了不少問題。如今,這些問題集中爆發,中日邦交顯然到了“二次正常化”的時候。
從車企角度看,以日本第一大企業豐田為例,雖經歷了嚴重的連續大規模召回危機,卻保持了世界第一車企的稱號,今年一季度還實現了5年來的首次盈利,足見其強大的抗危機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但2012年豐田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隻有4.4%,僅為全球市場14.3%佔有率的零頭。如果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上,豐田的市場份額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大眾超越豐田的幾率就會大幅縮減。而豐田在中國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就是近年來越來越不正常的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的現狀決定了日系車在中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最受歡迎的品牌。西安日系車主被砸成重傷案主犯獲刑10年,表明了中國官方對和平時期“暴力愛國”的容忍態度﹔去年釣魚島爭端引發的暴力事件,也引起了中國輿論和官方的反思,官方也有了預防和應對類似事件的經驗及教訓。這對日系車企來說,都是相對有利的因素。但即便日系車主不再擔心愛車被砸了,還是會有一些消費者因中日爭端而從情感上不願接受日系車。
所以,日系車企一方面要據此重新調整自己在中國的定位和戰略目標,用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並更有效地做好社會責任項目,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動用各種資源向日本政府施壓,從一個側面促使中日關系“二次正常化”。
當然,中日關系“二次正常化”從根本上看,取決於兩國政府的勇氣、意志和智慧,找到包括釣魚島、戰爭賠款、勞工賠償、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其中,戰爭賠款問題,雖然41年前中方已宣布放棄,但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釋懷的心結。其實多年來,日方已通過“對華政府開發援助”,“變相”地做了戰爭賠款。其中包括32000億日元貸款(約合300億美元),這是一種30年超長期、利息不超過3%的優惠貸款,按中方一位專家估計,“綜合考慮通脹等因素,日元貸款實際贈與成分約為57%”﹔此外,還有對華無償援助1472億日元,技術援助1505億日元。這些援助佔80和90年代中國接受外援總額的近一半,對中國經濟騰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90年代初,我曾隨中日官方考察團對日本援華項目進行了半個月的實地考察,對此很有感觸。但這類信息迄今在中國民間鮮為人知,且相關數據也有出入,與戰爭賠款的關系也不明不白。
所以,雙方應對此進行梳理,算好賬,看看日方實際上到底“賠償”了多少,還“欠”多少,還應該“賠償”多少,給戰爭賠款問題一個了結,給民間一個交代。有人認為,最有資格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的中國、美國、英國、前蘇聯、荷蘭、澳大利亞都放棄了索賠,反映的是一種大國的氣度﹔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一種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僅大可不必,還會把問題復雜化。至於勞工賠償問題,也深深牽扯著中國人的情感,雖有歷史及法律方面的障礙,但完全可以找到一個政治解決方案,比如參照德國的做法,由政府和企業各出資一半,設立補償基金,向受害勞工提供補償。
說到德國,德法之間百年來3次戰爭,不共戴天的世仇可以化解,中日關系“二次正常化”完全可能。日本是戰爭的發起者,中國民間反日情緒的源頭,日本政府在中日關系“二次正常化”中自然負有更大的責任,須做出更多的正面努力,而不是相反,比如,高官參拜靖國神社,不斷傷害中國人的情感。
中日關系正常化了,日系車在中國的經營也就正常化了。(何侖)
國際商報 2013年8月9日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