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京4月26日電 (記者 孫冉)日本屬於地震多發國家,在日本,有100多位土木、建筑、橋梁、環境等專業的華人專家學者活躍在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等地。5年前的汶川地震發生后,他們迅速成立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專家委員會”,並赴汶川災區考察,通過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渠道,為災區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及時提供了信息、建議、技術乃至規劃方面的支持,貢獻出在日華人的關懷。
日本東京構造計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楊克儉曾隨該委員會前往汶川考察,4月26日,談及7天前發生的蘆山地震,他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當務之急應盡快建立防災體制,做到防患於未然。
楊克儉認為,從最基本的防災做起,建筑物不應在地震發生時成為“殺人凶器”,首先應該從加固房屋開始入手。為什麼日本發生裡氏7級地震都不會發生房子倒塌砸死人的情況?就是因為房子的耐震結構做得過硬。
作為一個地震多發國家,日本防災理念深入人心,且立法成為強制實施的內容。比如,建筑物不允許蓋不耐震的磚式結構,必須是混凝土結構,即使個人執意要蓋磚式,建筑公司也不會同意。而且所有的建筑必須符合國家標准的抗震標准。而且每發生一次大地震,國家的抗震標准就會上調,兩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后,國家規定許多建於1980年代的房屋必須加固,否則就屬於違法建筑。
楊克儉認為,造成本次蘆山地震傷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汶川地震之后忽視了依舊處在地震活躍區房屋的加固工作。
在他看來,像四川省、雲南省等地震活躍省市都應對本地區位於地震斷裂帶上的情況進行掌握,劃分嚴重等級並告訴市民。同時強制遷走那些居住在危險系數最高地區的居民,並對其余居民的民宅進行加固。
5年前考察結束后,楊克儉提交了建議報告《淺談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借鑒日本經驗》,並提出了學校等人群高密度建筑應避免磚石結構,採用強柱弱梁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他建筑則要引入隔震及消能減震的方式作結構補強等建議。
楊克儉認為,處於地震活躍區的建筑全部推倒重建比較困難,但在現有的普遍磚式結構房屋的中國農村,進行有條件的加固也可以改變房屋成“凶器”的事實。比如,給磚房加鐵網,把磚連成一體等。在加固工作中,國家需提供補貼,同時採取半強制的方式推行。
“雖然地震不頻繁,中國必須開始建立防災體制。”楊克儉說。即從上而下,有組織有章程地推行防災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防災機構。
在日本,每個省市的地方政府,哪怕小到村鎮,都有固定的防災部門。災難來臨時負責通知村民,平時負責制定防災計劃,帶領村民進行防災演習。而中央政府則通過中央防災會議來進行貫徹,首相是防災會議的負責人,防災會議制定應對綱領,由各地方政府具體實施。
楊克儉說,日本關於地震的研究數據非常詳細,比如,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發生地震,他的家會是個什麼情況。以及家附近的避難所在哪,地震發生后該如何應對。
正因為准備充分,所以對大地震即將到來的事實並不恐慌。楊克儉說,中國必須盡快建立防災體制。除了加固建筑,還應該建立地震發生后的救急體制。
比如,本次蘆山地震出現了政府救助力量和個人救助力量堵在路上,物資送不進去的問題。楊克儉表示,日本的經驗是,每個省市都應在應急體制中,規定應急道路。在進入特殊時期后,第一時間封路,讓救援車輛走應急道路,一般車輛走一般道路。其次對於各種次生災害也有應急預案,比如地震一發生就應想到,堰塞湖和泥石流問題該怎麼處理?把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在前面,准備在平時,就能在特殊時期,將損害減少到最低。(完)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