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巧克力密不可分的日本情人節

【查看原圖】
一位顧客正在購買巧克力
一位顧客正在購買巧克力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2017年02月14日16:51

人民網東京2月14日電(許永新)起源於西方的情人節傳到日本后,逐步形成了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風俗。2月14日這一天日本巧克力廠商而言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巧克力的銷售量要佔到全年的20%左右。

在歐美雖然也有給戀人或需要感謝的人送巧克力的情況,但並不局限於巧克力,也不局限於情人節這一天。而在日本,日本人大都會選擇送巧克力,而且通常為女性送給男性。關於這種風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1958年新宿伊勢丹百貨商場舉辦情人節活動,提議女性送給男性巧克力,從此便普及開來。

至於為什麼是女性送給男性而不是相反,也流傳著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這是由於以前,日本女性結婚后做家庭主婦非常普遍,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問題就顯得非常突出。戰前的日本是不能容忍自由戀愛結婚的,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自由戀愛結婚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女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終身幸福的願望也就越加強烈。商家不失時機,引導她們通過給心上人送巧克力的方式進行表白。這種做法果然奏效,立即得到無數女孩子們的響應。一種風俗之所以形成,絕非偶然現象,肯定有它生長的土壤及其合理的一面。在日本情人節的新風俗形成過程中,隻靠商家推動肯定是不行的,商家所做的只是看准了時代潮流,順水推舟而已。

得到巧克力的男性也不能只是接受,也需要有所表示才行,那在什麼時候表示呢?這一天被定在一個月后的3月14日,被稱作“白色情人節”。回贈的東西除了巧克力以外,還有甜點、糖果甚至高檔手表、現金等。

現在時代發生了變化,贈送巧克力也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一些固定套路,如給心上人准備的“本命巧克力”(日語中的“本命”意為“最看好的人或事”),用來應付其他人的“義理巧克力”(日語中的“義理”表示“表面上的、禮節性的”等含義)之外,還出現了女性之間相互贈送的“朋友巧克力”,男性贈給女性的“逆巧克力”,自己買著吃的“自己巧克力”等多種形式。由此可見,日本情人節的風俗也在與時俱進之中。

分享到:
(責編:袁蒙、陳建軍)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