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2月30日電 (記者 劉春燕)2024年,受日元貶值、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日本經濟滯脹壓力高企、復蘇動力不足,經濟刺激政策效果並不顯著。分析人士認為,2025年,日本經濟或將維持緩慢復蘇態勢,同時,國內外政治因素和地緣沖突給日本經濟前景蒙上的陰影難以消散。特別是,美國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可能給全球貿易帶來巨大不確定性,或拖累日本經濟復蘇。
2024年或出現負增長
日本內閣府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由於內外需雙雙下滑,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6%﹔二季度和三季度,外需依然呈現負增長,由於內需有所回暖,經濟呈現緩慢回升,實際GDP環比增速分別為0.5%和0.3%。日本經濟新聞社綜合數據庫NEEDS預計,四季度日本經濟有望維持緩慢復蘇勢頭,環比增幅為0.3%。
日本慶應大學教授白井早由裡認為,盡管日本內閣府最新報告上調了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但個人消費數據下調,甚至未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一季度的水平。總體而言,內需仍然相當疲軟。
根據內閣府報告,日本經濟連續5個季度呈現需求不足。伊藤忠綜研認為,2024年以來日本物價上漲速度盡管呈現放緩勢頭,但消費者信心尚未改善。
日本總務省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10月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后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2.3%,達到108.8,自2021年9月以來連續38個月同比上升。雖然新米入市一定程度緩解日本多地出現的“大米荒”,但米價依舊居高不下,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認為,2024年日本經濟要想實現正增長,四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必須達到近1.3%,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門檻。換言之,2024年日本經濟有可能出現負增長。
經濟刺激效果有限
為提振消費、促進投資,使日本經濟徹底擺脫通縮,日本政府出台了多項經濟刺激政策。比如,通過編制補充預算擴大財政開支,對價格居高不下的電力、燃氣、汽油等提供補貼,以及直接向低收入家庭發放現金補助。此外,政府通過減稅等措施,鼓勵企業給員工加薪。
為促進海內外企業積極投資日本國內工廠,強化日本半導體等重要產業的生產能力,日本政府還不惜重金向企業提供補貼。2023年11月,日本國會通過總額約13.2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58日元)的2023財年補充預算案,其中約1.55萬億日元被用於補貼該國半導體行業。
不過,這些努力並未產生明顯的經濟拉動效果。個人消費方面,作為內需主要支柱的個人消費始終復蘇乏力。調查顯示,截至10月,日本實際家庭消費連續3個月同比下滑。永濱利廣指出,日本個人消費難以恢復的主要原因在於實際工資水平持續下降,民眾捂緊錢包緊縮消費。
這是2024年3月19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日本銀行總部。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貨幣政策方面,日本央行於2024年3月結束負利率政策,將政策利率從負0.1%提高到0至0.1%范圍內,這是日本央行17年來首次加息。7月,日本央行再次上調政策利率至0.25%左右。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12月貨幣政策會議后表示,鑒於不確定因素較多,央行決定不急於進一步提高利率。
美政策風險引擔憂
展望2025年,多家機構認為,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后或將實施內顧型產業政策,特別是可能對部分國家對美出口商品加征關稅,拖累世界經濟復蘇,日本經濟也將受到沖擊。
野村日本首席經濟學家森田京平認為,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主張的提高關稅政策將導致全球供應鏈分裂、國際貿易下滑和世界經濟放緩。
美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場,日本汽車產業出口對美國市場依賴度很高。根據日本財務省數據,2023年日本出口額為100.9萬億日元,其中對美出口達20.3萬億日元,佔比約五分之一。特朗普不久前宣布,上任第一天起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輸美商品征收25%的關稅。這一表態在日本業界引發廣泛擔憂。
這是2023年11月14日在日本橫濱拍攝的進出口汽車集散場地。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日本汽車制造商在墨加兩國特別是墨西哥投資了大量整車生產基地及汽車零部件工廠。《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23年,日產、豐田、本田和馬自達四大車企經由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的汽車數量分別為25.4萬輛、24.3萬輛、13.6萬輛和11.1萬輛。
此外,日本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建有很多整車廠。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24年上半年,美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約41%來自墨西哥。美國政府如果對進口自墨西哥的產品加征關稅,日企在美制造汽車的成本總共將增加約6萬億日元,每輛車的成本最多或增加4000美元,這將給日企在美投資的工廠帶來經營壓力。
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木內登英指出,未來,德日韓也有可能成為特朗普加稅的目標。森田京平認為,如果美國2025年對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征收10%的關稅,或將導致當年日本出口增速降低0.2個百分點,並對日本經濟產生較大的長期下行壓力。
美國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還可能造成美元堅挺、日元走弱的局面,日本國內通脹或將長期持續,個人消費也將持續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