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新版紀錄片《再會長江》在日本二次上映,這是繼2024年4月這部紀錄片在日本上映后的再次上映,反映了日本民眾對於了解中國的呼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竹內亮表示:“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向日本社會介紹真實的中國,帶動更多人認識中國、前往中國。”
2023年5月,竹內亮的《再會長江》《華為的100張面孔》等4部紀錄片在東京有樂町的影院滾動播放一周。2024年4月,經改編的劇場版《再會長江》在日本展映,引發日本各大媒體的關注,獲得諸多好評,也一度登上日本文藝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在這部長達129分鐘的紀錄片中,竹內亮從上海出發,沿長江溯流而上,記錄了長江沿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變遷。“不少日本觀眾向我反饋,《再會長江》讓他們對中國很有好感,很想去中國旅游,實地看看。”竹內亮說。
2010年,當時在日本廣播協會工作的竹內亮來華拍攝了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該片在日本播出后獲得不少關注。竹內亮表示:“10多年前拍攝長江時,我被中國優美的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熱情的人民所吸引。由於不會講中文,無法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生活和想法,盡管該片反響很好,我自己並不滿意。”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竹內亮辭去工作,舉家遷至中國南京生活。“定居中國后,我切身感受到中國的快速發展變化。”如今,南京已經成為竹內亮的“第二故鄉”。
講述再次拍攝長江的原因,竹內亮話語中充滿激情:“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長江有一種特別的魅力。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畫面的震撼感特別強。不少日本人喜歡中國的三國文化,長江沿岸有許多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比如赤壁和白帝城。”在竹內亮看來,拍攝長江可以展現中國的幅員遼闊、自然景觀、文化魅力、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面貌。通過此次拍攝,竹內亮重走長江,發現長江沿岸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很快,在長江沿岸一些鄉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在沱沱河畔的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竹內亮發現人們可以用垃圾換來免費的咖啡。幾名生態保護志願者正在分類記錄垃圾信息,積累到足夠數據后會反饋給品牌方,希望他們今后可以使用更環保的包裝材料。“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竹內亮還發現,長江禁漁實施以來,許多漁民加入長江江豚保護事業。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也加入進來,將數字技術應用於生態環境治理。10多年來,長江水更清、環境更美,江豚的數量也明顯增加了。
在湖南岳陽,竹內亮注意到,當地農業農村加快了現代化發展步伐。“例如,有的農民利用小龍蝦防治農業害虫,幾乎不使用農藥,種植出每斤售價近70元人民幣的稻蝦米。他們還通過手機小程序銷售農產品,掃描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可以24小時實時觀看稻蝦米的種植狀況。”竹內亮表示,“還有的農民利用無人機噴洒農藥、播撒種子。在這些使用無人機的農民組建的聊天群裡,大部分成員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讓我很吃驚。”
紀錄片中,藏族女孩仁青茨姆的生活變化,給許多日本觀眾留下深刻印象。10多年前,生活在雲南香格裡拉的茨姆,由於家境貧困,隻能靠抱著羊羔與游客拍照謀生,如今她通過不懈努力實現開辦民宿的夢想。“2022年,我去香格裡拉拍《再會長江》時,隻能從昆明開車過去。2023年11月,茨姆的家鄉香格裡拉已經通高鐵了,這就是中國速度!中國的發展變化令人驚嘆。”竹內亮說。
在採訪的最后,竹內亮表示:“兩次走完6300多公裡長江旅程的日本人,應該隻有我一個。再過10年或者20年,我想挑戰第三次長江之旅。屆時,長江會以怎樣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呢?我充滿期待。”(記者 朱玥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