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阪世博會,人形機器人在中國館外向嘉賓招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攝
在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二樓“生生不息”展區,工作人員(左三)向參觀者介紹中國的智慧城市方案。記者 楊俊峰攝
在日本大阪世博會,參觀者在中國館內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攝
4月13日,在日本大阪市人工島夢洲,主題為“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的日本大阪·關西世博會(以下簡稱“大阪世博會”)開園。當日,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舉行了開館儀式。
中國館坐落於大阪世博園區的中心地帶,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其建筑外形宛如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其上以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著119句漢字詩詞名篇,涵蓋《詩經》《楚辭》等經典著作。令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開館儀式上,中國館攜月壤樣本、“蛟龍”號體驗艙等展品亮相,並通過大量互動裝置、數字化科技、AI(人工智能)技術等,讓展品“活起來”、展項“動起來”。以“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為敘事脈絡,中國館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織,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和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大阪世博會亮麗的“中國名片”。
“天人合一”展區——
數字技術讓文物“活靈活現”
步入館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館前以篆書石鼓文字體撰寫的醒目“中國”標識,古朴庄重,盡顯中華文字的獨特魅力。進入館內,正門玄關上是一面環形大屏幕,其上播放著中國非遺博主李子柒、游戲《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電影《哪吒》系列導演餃子等新銳青年代表的介紹視頻。
走進主會場,首先看到的是“天人合一”展區。在展廳正中央,一座三層樓高的動態藝術光幕圓盤氣勢恢宏地佇立在觀眾面前。在光幕上,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循環播放。影像中,94歲高齡的工藝美術家常沙娜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將她畢生對敦煌壁畫、圖案紋樣的研究成果與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完美融合。
“二十四節氣”大型多媒體圓盤裝置主創人員、中央美術學院動畫中心主任舒霄說,這件動態藝術圓盤裝置是敦煌美學與數字科技的跨時空對話。該裝置以敦煌壁畫手稿為美學根基,融合虛擬現實技術,採用傳統壁畫與工筆花鳥畫繪制工藝,結合手繪與三維動畫,生動展現中國人對宇宙的獨特認知。設計方案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融入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更迭,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觀眾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圓盤對面是一幅虛擬技術與實景結合的田園畫卷,其上將“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進行了數字化呈現,向參觀者傳遞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
圓盤右側是從天而降的“詩詞瀑布”光影矩陣,投影光線貫穿大廳,照射在內廳的三星堆青銅神樹文物復制品展櫃上,讓文物在古朴厚重的漢字光效映襯下如夢如幻。“那些字像是從天花板流淌到地面一樣,非常有創意。”參觀者有山朋樹說。
值得一提的是,一層展出的文物復制品,都搭配了透明交互屏,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360度旋轉、放大文物的影像,近距離接觸和觀察文物,深入了解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院長、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咨詢總負責人孫建超說:“考慮到觀眾對展覽的喜愛主要源於互動性和沉浸式體驗感,我們在所有展品的保護罩上採用透明交互屏,這種方式既保留了實物展示,又融入了數字化技術,是傳統展示與數字交互的一次很好體現。”
“隔著透明交互屏與文物交互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真實觸感。”日本游客淺倉詩織對本報記者說,“這一幕我以前隻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過,如今竟然也能親身體驗了。”
在“天人合一”展區內的一面弧形牆壁上,數字投影展示著中國經典曲目《高山》《流水》的“古琴減字譜”,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劉釗說:“我們第一次把數字化的古琴譜搬上如此高規格的國際舞台,是希望大家能從中國傳統的造字法中發現中國的思維方式。目前全世界學古琴的人都還在用這種文字譜,這是西方音樂曲譜無法代替的。”
“綠水青山”展區——
生態成就具象美麗中國
廈門筼筜湖“從魚蝦絕跡到白鷺歸來”的宜人生態,湖南十八洞村和黔東南文旅與生態融合發展的盎然生機,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的生態修復,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在“綠水青山”展區,一個個生動案例展現了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的美麗中國。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政府總代表李慶霜表示:“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再到回收利用,中國館始終把綠色可持續作為核心理念,向‘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交出‘中國答卷’。”
在建筑選材中,中國館建筑充分嘗試了竹材在建筑中的使用。竹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的低碳環保建筑材料。
中國貿促會展覽管理部(國展局和世博會事務辦公室)部長鄔勝榮在介紹中國館建筑的主要設計理念和亮點時表示,中國館建筑主體以竹材與鋼結構結合,牆體選用國內新型低碳固碳竹質產品,主體鋼結構、竹簡板內外牆、屋面陽光板等裝配式、輕量化材料有效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同時,積極推行廢棄物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這些舉措不僅呼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還闡釋了綠色生態環保的中國理念。”鄔勝榮說。
擔任中國館建筑概念設計方案總設計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崔愷說:“我們提倡開放性,為使用者提供具有自然通風採光的室內或半室內環境,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與自然相處,不僅可以節能,更能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展現中國自己的綠色建筑的解決方案,大阪世博會正是一個好機會。”
日本高中生井上拓兜對中國館展出的綠色發展成就印象深刻。他說:“中國通過發展先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值得世界各國借鑒學習。”
“生生不息”展區——
“AI大聖”秀出科技魅力
“悟空,你好!”說話間,一位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孫悟空”騰雲駕霧現身於水墨雲海中,以動畫《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獨特聲線說:“俺老孫來也!”
在中國館二樓“生生不息”展區的科大訊飛“AI孫悟空”人工智能屏幕前,各國的參觀者在與屏幕裡的“AI孫悟空”打招呼。該展項由上影元聯合共創,呈現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經典動畫《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
“聽說中國有很多美景,你能幫我介紹一下嗎?”日本觀眾早川凜將手機鏡頭對准畫面問。話音剛落,“AI孫悟空”迅速切換日語笑道:“那俺老孫可太懂了!中國美景多到數不過來,萬裡長城巍峨雄偉,杭州西湖柔美秀麗,黃山更是有奇鬆、怪石、雲海,每一處都妙不可言吶!”
“即將去中國旅游,你有什麼美食推薦?”一位英國游客又問。“AI孫悟空”撓頭一笑說:“要說中國美食,俺老孫可有太多想推薦的了,北京烤鴨薄如蟬翼,四川火鍋辣似老君爐,江南小籠包湯汁燙舌,山西刀削面耍得比俺金箍棒還溜!記得去地道的老字號品嘗品嘗!”
這是中國AI大模型在世博舞台的首秀,依托國產自主可控的訊飛星火大模型,“AI孫悟空”可以支持中、日、英三語實時交互。這位精通三國語言的“AI大聖”,融合了多語種、高噪場景語音識別、多情感超擬人語音合成以及多模態交互等技術能力,為全球游客提供幽默問答和智慧導覽,是中國館唯一的大模型展項。
“AI孫悟空”只是充滿未來感、科技感的“生生不息”展區的一個縮影。在這裡,觀眾還可以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天宮空間站發來的視頻進行交互﹔在“蛟龍號”體驗艙中觀賞“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下潛至7062米拍攝到的珍貴影像﹔還能體驗八網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盤解鎖城市未來之鑰等。
最令參觀者興奮的是,展區展示了由中國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帶回的月壤樣品。李慶霜介紹,中國館展示的月球樣品,是歷史上首次對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樣品進行零距離對比展示,是中國館向本屆世博會和全球世博觀眾呈現的最珍貴展品。有不少游客提前做好攻略,來看位於二層的月壤。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許多人拿出相機拍下來自月球的“黑土”。“月球背面的土壤隻有中國才有,真是厲害!”日本觀眾朝日葵說,“以前只能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展品,竟然在中國館得以親見,我非常激動。”
在千米高空用“風箏”發電、在地下深處壓縮空氣儲能……“生生不息”展區內,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城市”沙盤模型也吸引了眾多觀眾,這裡通過視頻和互動多媒體展示了“八網”融合未來城市解決方案。該方案以“能源+”“數智+”為核心,整合能源網、交通網、數字網、水網、生態網、產業網、健康網、文化網,通過“八網”的深度融合、共生,實現城市經濟效能的提升。據工作人員介紹,展覽中的高空風能發電、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漂浮式海上風電等項目均已實現並網發電。
“中國館非常棒,我打算帶家人再來參觀。”日本世博協會會長、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十倉雅和表示,日中關系是日本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期待各國有識之士以大阪世博會為起點,推動創新合作,共同構建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迪米特裡·開爾肯澤斯表示,中國館與本屆世博會的主題非常契合,讓人們了解到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如何發展創新並為未來社會提供解決方案。中國館展示了中國將與世界攜手合作、努力開創更美好未來的堅定意願。(記者 楊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