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日中未來創發論壇”5月11日在北京閉幕。人民網 許可攝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許可、張麗婭)第七屆“日中未來創發論壇”於5月10日、11日在北京舉辦。約80名中日大學生聚焦“文化”“教育”“生活”三大主題,通過專家講座、實地考察、小組發表等形式展開深度互動,拓展了對彼此社會和文化的認知視野,用熱情與真誠共筑中日友好橋梁,賡續兩國友好傳統。
中日青年參觀景山公園。人民網 許可攝
5月10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唐丹、科大訊飛高教研究院研究員熊斌、北京設計之都發展有限公司品牌中心顧問張大平、北京語言大學教師西田聰等嘉賓,圍繞“未來的智慧養老”“AI技術與未來的教與學”“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未來”等主題開展講座。10日下午,兩國青年分為三組,考察參觀了科大訊飛公司、國投健康長者公寓、景山公園等地。
論壇現場。人民網 許可攝
小組討論環節。人民網 許可攝
5月11日,中日大學生圍繞智慧養老、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日婚戀觀、文化遺產等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並共同制作了圖文並茂的演示文稿進行說明。“中日兩國都面臨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課題”“兩國年輕人都存在晚婚或不婚的傾向”“人工智能可以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的哪些方面”……學生們各抒己見,熱烈互動,就彼此國家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積極交換意見。
中日青年分組發表研討成果。人民網 許可攝
11日下午的閉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深情寄語青年,表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未來在青年。當今世界青年肩負傳承文化、造福人類和推動世界發展的神聖使命。對於世界未來的和平與發展,動力是創新,主體是青年。希望中日青年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攜手成為創造美好未來的先鋒,推動兩國友好合作邁向更高水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致辭。人民網 許可攝
日本財團理事長尾形武壽指出,日中交往歷史悠久,兩國一衣帶水,雖時有摩擦,但民間交流至關重要。歷史上的遣唐使不僅是文化交流,也是日本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和技術的體現,至今日本的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中國文化的印記。如今我們站在歷史的分界點,兩國青年在人大舉辦論壇,增進相互理解,意義重大。他以自身從事日中交流工作四十余年的經驗,鼓勵青年互訪,親身體驗,共同創造兩國友好未來。
日本財團理事長尾形武壽致辭。人民網 許可攝
兩國學生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吳昀謙、清華大學日本留學生伊藤雪乃分別發言,相信通過此次活動締結的情誼,以及無數為改善中日關系而努力的人們所用心維系的友情,必將開辟中日友好更加光明的未來。
主辦方代表與兩國青年共同種下友好之樹。人民網 許可攝
閉幕式后,主辦方代表張東剛書記、尾形武壽理事長與兩國青年共同在位於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的雙櫻園種下象征中日友好的櫻花樹,期冀中日友好之樹長青,友誼之花盛開。
與會嘉賓與中日青年合影留念。人民網 許可攝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大三學生岡本璃央參觀了中國科技企業科大訊飛,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印象深刻,“雖然我聽說中國科技發展迅速,但實際體驗后還是很驚訝”。她認為,此類民間交流活動有助於兩國青年了解彼此的想法,思考未來的日中關系。受父親影響,岡本璃央對中國社會十分感興趣,期待到中國留學,學習中文,“未來希望能夠從事與日中關系相關的工作”。
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的日本留學生塚原壯亮表示,此次參觀了中國的養老機構,並與中國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了中國養老院的實際情況,也分享了日本的相關問題。他認為此次活動提供了了解中國日常生活的寶貴機會,促進了日中青年間的交流,有助於兩國青年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思考未來面臨的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大二學生姚熠羲與日本學生共同參觀了景山公園等地的歷史文化古跡,向他們介紹中國文化,互相交流,感覺非常有趣且受益匪淺。她還分享了與曾在日本駐華大使館活動中有一面之緣的日本學生再次相遇並成為室友的奇妙經歷。姚熠羲認為青年交流活動能消除兩國人民間的誤解,增進友誼,而這與她學習日語的初衷一致,未來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為兩國友好作出貢獻。
“日中未來創發論壇”始於2022年,旨在通過中日青年間的交流對話增進理解、思考如何構建更加穩固的兩國關系。第七屆“日中未來創發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笹川和平財團主辦,日本科學協會、日中關系學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