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8月1日文章,原題:日本亟需加強“全球人力資源”建設 “全球人力資源”是日本政府自2010年前后推動的政策,旨在培養能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帶動日本經濟復興的人才,以保持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在政府及企業的積極推動下,日本各高校也為爭取成為“超級全球大學”而競爭。
然而,15年過去,這一政策的成效並不顯著。2014年至2019年,我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採訪的日本年輕人普遍對這一政策興趣不大。“我聽說這個詞已經十年了,但還是這麼大張旗鼓,說明日本社會並未真正實現國際化。”在悉尼工作的32歲日本人城說。在新加坡持工作簽証的久美子和小太郎夫婦都擁有豐富的國際工作經驗,卻對回國猶豫不決。久美子說:“如果我不符合日本人的期待,比如穿正裝、遵守特定禮儀,我就不會被重視。”小太郎補充:“典型的日本公司會把我視為次要角色。”對來自鄰國的年輕精英而言,日本似乎也不是理想的職場選擇。2018年,日本公司員工在新加坡一所大學的講座上問學生是否喜歡日本,所有人舉手﹔但當問是否想在日本企業工作時,卻無人響應。原因是日本公司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溝通不夠開放,讓學生覺得環境過於束縛。
29歲的新加坡女性凱倫表示:“日本適合旅游,但不適合生活,尤其對外國人來說很壓抑。我不想在日本做‘二等公民’。”她的朋友曾因被歧視辭去日本大企業的工作。當下,“全球人力資源”似乎並非為了吸引全球多元背景的人才,而是著重培養懂日語、熟悉日本文化、忠於國家和企業的日本人,他們具備全球業務能力。因此,日本國內大學生才是最主要的人才庫。但即便是具有國際視野的日本人,也未必能改變現狀。他們正在離開日本,正是因為日本職場缺乏多元文化環境。
“全球人力資源”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性別不平等。2023年,日本全職員工中女性僅佔27.2%﹔在大型企業中,女性主管比例僅約4%至5%。典型的“全球人力資源”計劃駐外人員幾乎都是男性。換句話說,這個項目似乎可以概括為“讓日本經濟再次偉大,但靠日本男人”。這種局面如何改變?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和泡沫經濟的世代正逐漸退休,未來將由更獨立、更少依附公司、更多元文化的年輕一代接手,日本的職場環境或將發生變化。下一步,是讓經濟以不同於過去的方式再次繁榮。(作者加藤悅子,江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