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東西文明對話學術研討會”暨《東西文明比較互鑒》(潘岳著,該書由新世界出版社授權出版)出版三周年紀念活動在日本東京多元文化會館召開。此次活動匯聚了中日學界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人類文明與國際秩序構建”展開深刻對話與探討。
活動伊始,日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陳隆進致賀電,對本次學術盛會表示熱烈祝賀,肯定了東西文明對話在促進國際理解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現場
東西文明交匯:中日學者共論國際秩序與文明未來
本次活動由法政大學名譽教授王敏開場引領,中日學者圍繞“文明與秩序”展開了一系列精彩演講,觀點多元,啟發深刻,充分展現了思想的交鋒與交流的力量。來自中日兩國的多位知名學者先后發言,就文明交流、國際秩序與區域合作等議題展開了深刻而多元的探討。
現場觀眾認真聆聽嘉賓們的演講
宮本雄二:以文明對話推動國際秩序革新
前日本駐中國大使、日中友好會館會長宮本雄二強調,當前國際秩序仍以歐洲近代經驗為基礎,雖經歷聯合國體系發展,但在應對當下人道危機方面仍顯力有未逮。他指出,面對復雜的全球挑戰,僅憑西方的單一價值體系已難為繼。宮本雄二會長呼吁引入亞洲文明的智慧,特別是中國古代外交傳統與日本文化調和經驗,為國際秩序注入“寬容”“共生”等理念。他倡議從亞洲出發,建立文明對話的新共識,推動構建以多元包容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宮本雄二演講
陶德民:歷史鏡鑒與文明對話的現實意義
關西大學名譽教授陶德民回顧了“9·11事件”對其研究方向的深刻影響,指出西方文明內部的緊張與對抗傾向促使他重新思考東洋哲學的跨文明意義。他強調中日兩國在近代化進程中雖曾激烈反應西方沖擊,但也展現出相互借鑒的潛力。陶德民教授引用大隈重信提出的“比較互鑒”方法,主張以文明對話取代文明沖突。他總結歷史三大教訓:認知隔閡可突破、民族主義需警惕、東方哲學具全球潛能,並呼吁擺脫“美國優先”等封閉觀念,推進以理解與共生為基礎的東西方合作。
陶德民演講
小倉和夫:文化視角重塑亞洲身份認同
前日本駐法國大使、青山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小倉和夫在演講中強調“文明”與“文化”的本質差異,指出“文明”常引發對立,而“文化”則傾向包容。他批判“東洋”概念為西方建構,主張亞洲國家應主動確立自我認同,並以文化合作為紐帶克服歷史與現實分歧。小倉和夫教授分析中國“世界中國化”與日本“持續西方化”的異同,認為兩者體現了亞洲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身份重構。他呼吁在環保、老齡化、科技等議題上推動區域協作,共同發掘“亞洲價值”對全球議題的獨特回應。
小倉和夫演講
婁曉琪:中國文明觀的全球時代價值
《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圍繞中國文明觀展開闡述,指出文明具有交流、包容與共生的本質,中國秉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理念,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介紹中國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平台,倡導文明互鑒,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主張,已獲得國際關注與認可。婁曉琪還分享了“文明長卷”“奧林匹克文化廣場”等具體項目,強調中國文明實踐正由“本土探索”走向“全球貢獻”。他鼓勵亞洲國家深化合作,共同書寫亞洲文明走向世界的嶄新篇章。
婁曉琪演講
多元共識與現實挑戰:專家深入探討文明對話與合作路徑
活動進入自由討論環節,該環節由東洋學園大學朱建榮客座教授主持,他以深厚的學術積澱,引領現場展開深入而坦誠的交流。在開場發言中,朱建榮教授指出,“歷史終結”的說法早已不合時宜,如今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文明不應成為分隔彼此的界限,而應強調交流互鑒與相互尊重。他還特別提到,中日在各自現代化進程中的合作經驗,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典范。
朱建榮教授在自由討論環節做開場發言
王敏教授也做了開場發言,她回顧了中國近代革命思想在日本的傳播,特別是三大革命思潮立憲君主制、共和制、社會主義道路均由留日學子推動,體現中日在西方文明沖擊下的互動與合作。中國留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等思想譯介回國,促進中國革命理論發展。王敏強調,這種跨國文明試驗是人類歷史罕見的創新,為中日文明橋梁作用注入新動力。
王敏教授在自由討論環節做開場發言
針對當前錯綜復雜、對抗加劇的國際形勢,主持人朱建榮請各位嘉賓暢談己見,共同探討如何從更高文明文化視角超越對立。
宮本雄二會長認為文明與文化自然流動,無需強制推廣。中國文明對日本的影響是自然吸引而非威脅,強調亞洲應以“寬容”為核心構建文明共識,先從亞洲地區推動,再向全球推廣國際主義。
陶德民教授補充指出,現代文明過度物質開發導致諸多問題,強調應反思貪婪與盲目擴張,回歸節制與合理發展,推動全球文明對話。
自由討論環節,各位嘉賓展開深入而坦誠的交流
小倉和夫教授呼吁中日應深刻理解彼此現代化精神與文化內涵,認為東方文化是共同遺產,應加強文化交流與理解,應對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與企業關系新挑戰。
婁曉琪社長強調中國文明源遠流長,承載多民族、多時代價值,具備跨地域民族的普遍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積極吸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形成文明互鑒格局,為全球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向日本多元文化會館贈送的《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
王敏教授強調中華文明“大同”理念是推動中日文明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精神基礎,期待雙方攜手探索文明對話新路徑。
《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向日本多元文化會館贈送了《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
討論結束后,《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向日本多元文化會館贈送了《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一書,以此作為中日文明交流與對話的紀念與見証。多元文化會館館長劉莉生接受捐贈,並向婁社長頒發了捐贈証書,現場氣氛溫馨而庄重。
會后合影留念
在活動的尾聲階段,宮本雄二會長發表簡短總結。他高度評價此次文明對話的現實意義,指出在當今世界面臨深刻變局的背景下,中日學者以平等、坦誠的姿態展開思想交流,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為未來的文明共生開拓了道路。他特別感謝多元文化會館為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辦所付出的努力,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類似的平台,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理解持續貢獻力量。
該研討會由一般財團法人日本亞洲共同體文化協力機構與亞洲太平洋觀光社共同主辦,日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全日本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日本華人教授會議、周恩來和平研究所給予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