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8月17日電 (記者黃燕)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時隔80年,記者近日前往波茨坦會議舊址——位於德國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的採西林霍夫宮,重溫那段歷史。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這份公告與1943年12月公布的《開羅宣言》等國際法文件一道,確立了處理戰后日本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成果和構建戰后亞太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石。
這是7月17日在德國勃蘭登堡州波茨坦拍攝的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一角。新華社記者 黃燕 攝
今年第一次來到採西林霍夫宮時,記者遇到了71歲的退休軍官溫弗裡德·克勒。出於個人愛好,克勒在波茨坦當導游,團裡游客的年紀多與他相仿。雖然採西林霍夫宮於2024年底起閉館維修,無法入內參觀,但游客們仍然安靜地站在戶外,認真聽克勒細致的講解。
7月17日,當年波茨坦會議召開的日子,記者第二次來到採西林霍夫宮。這一次,紀念館門前空地上的施工圍欄已縮至一角,新路面已重新鋪就。在採西林霍夫宮外圍,記者與在此散步的附近居民卡特琳·萊納特聊了起來。
6月7日,在德國勃蘭登堡州波茨坦,游客在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外圍參觀。採西林霍夫宮於2024年底起閉館維修,暫停對外開放。新華社記者 黃燕 攝
萊納特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她告訴記者,希望自己的學生明白“戰爭從來不是出路”“我們必須以文明的外交方式處理彼此關系”。
記者向萊納特講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歷程,她十分感慨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犧牲。她邀請記者到家裡做客,我們從中國的歷史聊到當代的發展,萊納特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
6月7日,游客在德國勃蘭登堡州波茨坦的波茨坦會議舊址採西林霍夫宮參觀入口處,閱讀閉門通知。採西林霍夫宮於2024年底起閉館維修,暫停對外開放。新華社記者 黃燕 攝
今年還是清算德國法西斯罪行的紐倫堡審判80周年。探訪波茨坦會議舊址約一周后,記者一行來到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紐倫堡市,採訪埃朗根—紐倫堡大學法學教授克裡斯托夫·扎費林。
現年54歲的扎費林是刑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刑法和國際公法講席教授,對紐倫堡審判的歷史與法理有深刻研究。他說,1945年至1946年進行的紐倫堡審判,是首次針對德國主要戰犯的國際刑事審判。
紐倫堡曾被希特勒定為“帝國黨代會城市”。1935年,臭名昭著的種族法令在這裡頒布,標志著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的開始。
這是7月27日在德國紐倫堡市拍攝的紐倫堡審判大樓外景。新華社記者 黃燕 攝
可以說,在德國沒有哪座城市像紐倫堡一樣,既見証了納粹的狂熱,也見証了對它的清算。
扎費林的辦公室與著名的紐倫堡審判大廳600號在一棟樓內。因工作關系,他每周都會去紐倫堡審判大廳600號。
“我正走在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方。就是在這裡,國際法開啟了新篇章,一個寄托著對安全與和平未來希望的篇章。”扎費林說,“如果我是1945年幸存的德國人,我會感到欣慰與釋然:戰爭終於結束了!那些摧毀我的家園和歐洲的人,終於被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