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16日電(謝夢圓)《裡斯本丸沉沒》中文版首發式16日在上海舉行。全書約30萬字,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思考戰爭有很多切入維度,比如著名的戰役或者‘帝王將相’的成功失敗。但是‘裡斯本丸’事件呈現的是非常邊緣的底層世界,是一個很小的戰斗單位。”《裡斯本丸沉沒》中文版譯者、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長聘教授王升遠認為,該書以“人”為單位去思考,告訴讀者那些戰俘曾如何被虐待,能充分暴露法西斯的可怕之處,証明法西斯主義是全人類的敵人。
8月16日,《裡斯本丸沉沒》中文版首發式在上海舉行,圖為現場陳列的書籍。謝夢圓 攝
據悉,該書英文原版《裡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爭悲劇》(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Britain's Forgotten Wartime Tragedy)於2006年出版,作者是英國學者托尼·班納姆(Tony Banham)。書中回憶了“二戰”時期,中國漁民救助落水英軍的往事。
1942年10月,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的“裡斯本丸”號返回日本途中,在中國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國潛艇“鱸魚號”擊沉,843人遇難,384人被當地漁民救起。
2024年,中國導演方勵執導的紀錄片《裡斯本丸沉沒》在中國大陸上映,獲得較高口碑,引發觀影潮。
王升遠認為,“戰爭記憶需要接力,每個人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去講述和傳播”。將記憶留下的堅持促使王升遠決心翻譯《裡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爭悲劇》一書。
如何精准翻譯人名是翻譯過程中的難題。王升遠表示,一個戰俘姓“王”還是“汪”對於讀者閱讀而言並不產生影響,但他堅信每個人在歷史中都應是重要且有尊嚴的,他們有權利擁有姓名,“這是給他們遲到的正義和交代”。(謝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