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照亮未來:跨越國界的和平守望

——外籍人士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深切期待

記者 龍 雲 畢煒梓 李 山 張 浩 李 楊 馮志文

2025年09月01日09:00  來源:科技日報
 

1937年冬,南京淪陷。至暗時刻,德國商人約翰·拉貝挺身而出,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與多位國際友人共同建立“安全區”,庇護了超過20萬中國平民。

如今,他的孫子、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拉貝仍在為這段歷史真相奔走,並受邀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

“從我的祖父那裡,我學到了道德與責任的重要性。”托馬斯·拉貝說,“一個人不應出於私利行事,而應以對他人負責的精神行動。我願這盞燈永不熄滅。”

這種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並未隨歲月褪色,反而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加深而日益鮮活。近日,多位外籍人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對即將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深切期待。他們闡述了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以及對和平、團結與人類共同未來的思考。

聚焦重要活動 引發理性思考

作為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將舉行的九三閱兵不僅備受全球關注,更引發國際社會的多元解讀。

俄羅斯知名漢學家、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尤裡·塔夫羅夫斯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非常期待在紀念活動上看到令人震撼的全新軍事裝備。“這場閱兵式是送給所有中國朋友的禮物,也是送給全人類的禮物!”他說。

曾任輕型護衛艦指揮官的肯尼斯·哈姆斯上校是德國聯邦國防部海軍事務發言人。談及中國近年來在軍事科技方面的進步,哈姆斯上校說:“我們看到中國正在升級其艦隊,中國也絕對有能力在全球使用其艦隊,從原則上來說這沒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在共同行動的區域密切協調,以避免和預防事故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他的理性分析,體現了一位軍事專家對國際安全秩序的深刻理解。

而對於普通的德國民眾,能在自家的電視上看到北京的閱兵儀式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來自柏林的埃貢·許勒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希望德國媒體能以正確的視角、基於正確的理由報道這次閱兵式。我和許多歐洲人一樣,希望與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建立更牢固的聯系。”這種期待體現了德國民眾對和平的珍視。

“二戰的災難在德國人的意識中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更渴望和平,而不是戰爭。”他表示,“這一點在玩具店裡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塑料制品還是木制品,德國的坦克、手槍或戰機等軍事玩具,都比其他國家少得多。”這份源於歷史反思的和平意識,正是當今世界最需要守護的價值。

東北亞動態研究會負責人、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理事木村知義表達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中國人民來說,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中國舉行的相關紀念活動,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他特別強調:“我們(日本)必須跨越一切‘掩飾’和‘虛假’,真誠地面對過去的歷史,深刻認識到侵略和殖民統治是不可饒恕的罪行。隻有把這一點作為教訓,走上與中國、亞洲人民共同生活的道路,才算是真正對加害的歷史承擔責任。”

汲取歷史智慧 面向美好未來

南非前資深外交官、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名譽教授格特·格羅布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即將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具有深遠意義。他指出,80年前,中國人民以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民族獨立與自由﹔80年后的今天,中國人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民回顧抗戰歲月,並非為了沉溺於苦難,而是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紀念勝利也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珍視今日的和平,致力於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這番話語所傳遞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也在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中引發共鳴。

天津大學校園裡,印度尼西亞籍留學生蒂莫西正翻閱著中國抗戰史的英文資料。“作為一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我最關注的,是那段歷史中超越國界的團結精神。”他表示,“中國曾與許多國家並肩作戰,共同抗擊侵略。這種精神對今天構建更加公平、和平的世界仍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紀念是為了讓年輕一代懂得,犧牲需要記憶來緬懷,和平需要勇氣來捍衛。”

來自巴基斯坦的西安交通大學留學生韓亦姝說:“這場紀念活動意義重大,中國人民的勇氣和團結不僅保衛了自己的國家,更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這段歷史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同時,她認為,這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抗戰犧牲者的深切緬懷。它深化了人們對和平、團結和勇氣的理解,表明攜手合作才能贏得勝利。對世界而言,它傳遞出中國銘記歷史、反對侵略和捍衛和平的信念。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尼日利亞籍留學生歐斌那認為,紀念活動能將歷史、集體記憶與面向未來的對話有機結合。這不僅關乎追溯歷史,更能弘揚那段歲月所孕育的團結精神、堅韌品格與對和平的執著追求。他期待,中國能通過紀念活動,與國際社會深化共識、凝聚合力,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只要大家守望相助、珍視和平,人類就能攜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