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溝大橋 新疆霍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
說起抗戰時期的國際交通線,很多人都知道滇緬公路、“駝峰航線”。其實,還有一條線路,鮮為人知,但它對抗戰的貢獻絕不亞於前面兩條。
這條線路,在祖國的大西北新疆。
“嗨呼杭唷,嗨呼杭唷,大家一齊用力。
不怕高的山,不怕無邊的戈壁,不怕風霜雨雪,我們——為了新新疆的建設,嗨呼杭唷,大家一齊用力。”
這首由茅盾先生作詞的《筑路歌》,寫的就是修筑這條線路時的情景。
七七事變后,日寇不斷加劇對我國的海上和陸路封鎖。由於英法美等國對法西斯採取綏靖政策,我國從西方國家購買武器極端困難。國內戰場上,我軍缺醫少藥、槍炮彈藥供應匱乏、汽車缺油少胎。
1937年8月,蘇聯同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准備提供大批援華戰略物資。1937年10月20日,中央運輸委員會在蘭州成立,專門負責援華戰略物資的接洽運輸問題。
怎樣才能運到抗日前線?這就需要另辟一條西北國際大通道。這條大通道的大部分路段,都在新疆境內。
國難當頭,筑路即抗戰!全疆各族人民踴躍參加,人人爭先。
果子溝,一條通往伊犁河谷的峽谷孔道,古為絲綢之路北道咽喉。溝內峰巒聳峙、峽谷回轉、溪流湍急、險象環生,號為“死亡之谷”。
得知要修路,當地哈薩克族牧民騎著馬、趕著駱駝來了。他們組成6支修路大軍,時常為爭取到最難最險的路段互不相讓,有時不得不“抽簽”來平息紛爭。手凍裂了,就抹點羊油﹔腳磨出血了,就綁上繃帶……
按照運輸規劃,哈密要在短時間內建起一座簡易機場。聽說建設機場是為了打鬼子,不等政府號召,機關職員、城市市民、學生及農牧民紛紛自帶工具、口糧參加進來,不分晝夜趕工期、搶工期。時值寒冬,早晚氣溫低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北風凜冽,往往凍得手指不能屈伸,人們就在工地旁燃起火堆,在火上烤一下手接著干。僅用一周時間,修成了一條長千米、寬80米的簡易跑道。
霍城、呼圖壁、額敏……凡大通道所經之處,各族群眾都會自發地前來幫忙,有的掊土筑基,有的荷擔挑砂,有的開石鑿壁,連許多家庭婦女也紛紛上陣,送來熱乎乎的奶茶、香噴噴的烤馕。
修路大軍中,有不少東北抗日義勇軍官兵。他們從白山黑水撤至蘇聯境內,后又穿越西伯利亞來到新疆。得知要打通西北國際大通道,這些做夢都在同鬼子厮殺的將士,紛紛寫下血書。為了拓寬烏魯木齊以東干溝一帶的盤山公路,義勇軍改編成工兵隊,炸山開路,勇當先鋒。因為通信條件有限、作業工具簡陋,35人在爆破作業中不幸身亡。
天山溝壑、瀚海戈壁、茫茫荒原、沼澤險灘,公路一尺一尺向前延伸……當時新疆隻有400多萬人口,參加修路的就超過50萬人。
不到一年時間,1500多公裡的陸地大通道,11個大型接待站,5個可供各類型飛機續航的航空站,還有數百座橋梁、多個加油站、汽車修理廠、倉庫,陸續竣工。
“保証這條交通線暢通是我黨在新疆工作的重要任務。”昏暗的油燈下,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陳潭秋致電黨中央。主持新疆財政廳工作的毛澤民,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加財政收入的改革措施。他要求,凡遇蓋有“中運”二字的公文,必須隨到隨辦、不分晝夜。1938年2月,應新疆當局請求,中共中央從西路軍西征到新疆的將士中抽調了一批干部充實中運會新疆分會,積極組織修路護路。
通過西北國際交通線,蘇聯向中國派遣了大批軍事顧問和軍工專家,大批蘇聯空軍志願飛行員也藉此秘密來華參戰。
1937年10月底,烏蘇航空站開始修建簡易飛機場。時任烏蘇縣中運會委員長王得瑜回憶:“我們動員了300多個民工,一方面平整機場,一方面建設房舍,挖了一些地窩子,還借用了牧民10頂氈房。初冬,民工們冒著嚴寒,以開水和泥,搶修各種設施。”
11月8日,首批援華飛機降落在烏蘇機場。此后每日,轟炸機沉悶的聲音震撼著大地,戰斗機則猶如一把利劍掠空而去。烏蘇航空站站務員佟玉林格外興奮:“把炸彈都喂給小鬼子們!”
一天,霧層很厚,能見度極差,一架蘇聯轟炸機始終在空中盤旋。地勤人員時而向天空扔帽子,時而迎著轟鳴的發動機聲敲盤子,以引導飛機降落,但一概無效。這時,油料已經所剩無幾,情況危殆。有人急中生智,建議在跑道兩旁燃起篝火。一時間,熊熊大火沖向天空。飛機終於辨明目標,成功降落!
在實地考察西北國際大通道后,時任蘇聯駐華大使感慨,有如此堅毅、勤奮、敬業和善於創造的人民,何愁抗戰不能勝利?何愁不能戰勝任何入侵的敵人?
蘇聯紅軍汽車駕駛員依·戈·明卡曾跟隨首批援華車隊行駛在西北國際交通線上。他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
“我們繼續在戈壁沙漠的駱駝路上爬行著,熱得氣喘、頭痛,馬達無力,經常需要清理濾油器、汽化器。”“記不得在什麼地段,我們遇上了100公裡長的鹽鹼地,用一檔的速度爬行,整整走了7天。大家全身沒有一處完整之處,手上青一塊紫一塊,肩膀也腫了起來。”……
自1937年全面抗戰始,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止,中國抗戰80%的外援物資來自蘇聯。據學者統計,其中包括各類飛機近1000架、大炮1000多門、各類汽車約2000輛、坦克82輛、機關槍近萬挺、步槍5萬支、炸彈炮彈約200萬顆、子彈1.8億粒,還有許多飛機、坦克、汽車的零配件……其中90%是通過西北國際大通道輸送到前線的。
…………
車輪滾滾,大道如弦。秋高氣爽時節,“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採訪組沿連霍高速來到伊犁。
盡管旅游旺季已過,高速路上依然是車水馬龍。這些年,新疆成為我國自駕游最火爆的地區,去年全疆接待游客約3億人次,其中很多人是自駕前來。
登上果子溝金頂觀景台,溝底的那條溪澗繞著山腳游來蕩去,遇到陡崖激起一壁碎銀,而溪畔的青草依然碧綠,牛群、羊群悠閑地在暖陽下依偎著、徜徉著﹔山腰層林盡染,秋風掠去了枯葉,殘存的葉片便沒了底氣,野蘋果、野核桃大模大樣綴滿了枝頭﹔山巔白雪皚皚,越高遠雪線越發綿長,最終雪線、天際線融為一體。果子溝大橋勢如游龍橫越天山。
霍城縣蘆草溝鎮果子溝牧業社區,是離果子溝大橋最近的村庄。“那時候,牧民轉場要走盤山道,少則一個星期,逢刮風下雨、大雪漫天,走半個月也不奇怪,一路上免不了受凍挨餓。”58歲的哈木斯孜巴依·馬力克回憶,“碰上大雪封山,過往車輛還會被堵在山溝裡,兩三天出不來。”
2011年9月30日,果子溝大橋正式通車運營。這是國內首座雙塔雙索面鋼桁梁斜拉橋,被譽為“新疆第一橋”。
“通車那天,牧民們心裡那個樂呀!”哈木斯孜巴依拍著胸脯說,“現在,夏天不用擔心洪水,冬天不用害怕雪崩。牧民把牛羊裝進卡車,經果子溝大橋運去冬牧場,半天工夫就到了!”
沿連霍高速繼續西行,採訪組來到霍爾果斯。鐵路口岸換裝場裡,高大的龍門吊穩穩抓起集裝箱,如搭積木一般有序擺放。伴隨汽笛鳴響,一列滿載商品的中歐班列緩緩駛離,僅今年1月至9月15日,經該口岸通行的中歐(中亞)班列就超過7000列。
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口岸,人頭攢動。如今,這裡已成為旅客跨境購物和體驗“一腳踏兩國”的熱門打卡地。
“我們慕名而來,這裡商品種類全、品質好,免稅額度高,通關體驗也非常棒。”從湖南自駕前來的王先生說。
“新疆,以前的印象裡,是山高路遠可望而不可即﹔現在的新疆,交通便捷,想來就能來。它還是‘一帶一路’的黃金大通道呢!”他的一番話,引得周圍游客不住點頭。
(靳昊、趙明昊、孫金行、王斯敏、馬姍姍、章正)
《光明日報》( 2025年10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