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彩石完美地保留了其原始形態,並呈現出鮮艷色彩。圖片來源: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這是大自然在納米尺度上寫下的精妙光學詩篇。
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荒野深處,埋藏著仿佛不屬於地球的斑彩石。它不像普通的化石那樣灰暗沉悶,反而閃爍著霓虹燈般的色彩:綠如深海,紅似火焰,藍若極光,紫如暮靄。轉動它,顏色便隨之流動變幻,如同把整個彩虹封存進了岩層。它的精彩不輸寶石,但其真實身份,是一塊距今7000萬年的菊石殼化石——一種早已滅絕的海洋生物的遺骸。
可為什麼一塊死去的貝殼,能比活著的珊瑚還要絢麗?長久以來,科學家推測它的美來自貝殼內部一種叫珍珠層的結構。這種結構由無數極薄的霰石礦物片層堆疊而成,層與層之間夾著微量的有機物質,就像千層蛋糕一樣精密。當光線照進去,會在這些微小的層間反復反射、干涉,最終把白光“拆解”成五顏六色的光譜,就像水面上的油膜或孔雀羽毛那樣。
但這一切終究只是推測。沒人真正親眼見証其發生。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科學家決定一探究竟。他們從阿爾伯塔取來最典型的斑彩石樣本,用電子顯微鏡一層層“拆開”觀察,仿佛在解剖一段遠古的光學密碼。他們還找來了其他“親戚”做對比:馬達加斯加的古老菊石殼化石、現代的鮑魚殼,還有活化石鸚鵡螺的殼。這些生物都擁有珍珠層,但它們的殼要麼暗淡無光,要麼隻泛著柔和的虹彩。
秘密終於被揭開。
原來,所有樣本的珍珠層都是由霰石片層堆疊而成,但斑彩石的結構格外“講究”,它的片層之間留有極其精確的4納米寬的空隙。這大約是頭發絲直徑的十萬分之一!正是這個微小卻關鍵的間隙,讓光線在其中發生強烈的反射與干涉,激發出最飽和、最明亮的色彩。更神奇的是,這些片層厚度幾乎完全一致,排列也極為規整,就像由納米級的工匠精心打造,確保每一道光都按預定路徑跳舞。
相比之下,其他化石或貝殼的層間間隙更大,或者被有機物填滿,甚至厚薄不一、排列雜亂,導致光線散射無序,色彩自然就顯得暗淡或模糊。
換句話說,斑彩石之所以如此奪目,不是因為它“更厚”或“更硬”,而是因為它“更准”,它的微觀結構恰好達到了光學設計的完美平衡。
這個發現的意義,遠不止解開一塊石頭的美麗之謎。科學家相信,斑彩石的結構可以成為未來顏料設計的藍圖——一種不需要化學染料、永不褪色的“結構色”顏料。未來的汽車漆、繪畫顏料甚至手機外殼,可能都不再依賴會氧化、會分解的色素,而是像斑彩石一樣,用精密的微觀結構“制造”顏色,歷久彌新。(記者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