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回归传统·家·人【3】

【查看原图】
对谈活动现场
对谈活动现场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2016年11月14日11:33

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电(周欣一) 告别了寒流与雾霾,周六的北京温暖且晴朗。这天下午两点,来自中日两国的建筑设计师在日本大使馆围绕“传承与未来”展开对谈。下午一点刚过,大使馆门前已陆续有人排队等待入场。人群中,一个人的身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高挑的身材,简约的深色大衣,举止中透露着温文尔雅。他正是这场活动的主角之一,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

提起青山周平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会感到陌生。2015年他曾参加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节目,将北京一间6.8平米的胡同旧屋改造成焕然一新的温馨居室而广受关注,同时因为他文雅谦和的气质及高颜值而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与欢迎。周六活动当天,青山周平与另外两名中国建筑设计师以及现场100多名观众,围绕“传承与未来”与“老空间改造”分享了各自的想法。

高中时代的青山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对建筑设计感兴趣,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便来到中国。在中国的10年里,青山也有着多重身份,在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修读博士学位、创立建筑设计事务所B.L.U.E.等等。

胡同 很传统也很未来

青山在北京的10年时间里曾在胡同生活过7至8年,胡同的生活体验与他的日常观察让他有许多有趣发现。胡同中人们的生活互相渗透,公私界限十分模糊,在青山眼中,这种自由开放的的生活状态是未来的一种方向。尤其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而言,出行可以使用滴滴、Uber,吃饭可以选择外卖APP,为什么生活空间不能同样用这样轻松的方式实现共享呢?受此启发,青山提出了名为“400盒子”的共享社区模式。对于生活方式趋向于独立的现代年轻人,家的概念不再拘泥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大家可以在满足日常时生活的同时获得形式多样的共享空间,可以和有着共同兴趣的人自然地聚在一起。通过共享,房子越来越小,生活越来越大。

公共空间回归家的感觉

除了广为人知的胡同旧房改造之外,青山在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家”是他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比如位于北京国子监的“失物招领(Lost & Found)”,青山在设计中引入“家”的概念,将它打造成具有卧室、客厅、书房、餐厅的家庭空间,顾客来到这里不再是看看商品就离开了,而是像回到家中一样在这里看书、喝茶、聊天,每个人的小“家”在这里延伸成为一个公共的大“家”。与此相似的还有位于北京东四的“未读club”,这里是一家没有书架的24小时书店,店内有18把可360度自由旋转的椅子。读者在这里既可以自主阅读,又可以随时与他人交流。所有的书刊销售业务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因而这家线下实体店存在的意义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体验阅读与交流的共享空间,仿佛就像是每个人书房的一部分。

为何回归“传统”

此次对谈的主题是关于建筑的“传承与未来”,三位嘉宾也介绍了多个关于“老空间改造”的实际案例。对于为何要回归传统,青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可被替代的东西,例如手机旧了就换新的,衣服过时了就换新的,甚至感情在当下也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怀疑自己是否也同样可被替代,怀疑自己的意义何在,由此产生的不安会伴随我们一直存在。而传统与一些‘老’的东西是随着时间或使用而成长的,它们是不可替代的。也许现代人正是被此所吸引,‘老空间’才愈发被关注吧”。

回归到人的感觉上

近来在网络及社交媒体上曾有报道说青山之前改造设计的一些作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对于这种现实落差,青山并不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师的意义在于“影响人的生活”,在于“提供一种可能性”,在于“提示另外一种生活模式”。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房子变得更漂亮,青山在乎的是生活其中的家庭成员何如生活。虽然人们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但这种理念会像种子一样传播。

无论任何设计,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感觉上来,“舒服”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青山曾说过的:“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人的感情”。 

分享到:
(责编:周欣一、陈建军)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