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东京4月25日电(许可)2025年初春时节,一个由中青年非遗工作者组成的访问团从上海来到了位于日本石川县的轮岛市。这里是日本漆艺的重要基地,当地生产的轮岛涂是日本的代表性漆器。2024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当地的传统工艺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牵动着两国文化交流者的心。
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陈学荣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 蒋晓辰摄
轮岛之行:中日传统工艺交流的温暖力量
刚刚结束了轮岛之行的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陈学荣在东京接受了人民网采访。这次活动是由笹川和平财团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与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世久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的一环。回忆起项目的缘起,陈学荣表示,这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多重“交集”的汇聚。以唐代鉴真、空海大师等文化使者为代表的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现在两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久基金会也与笹川和平财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将共同致力于中日传统工艺的交流与传承。“我们的项目就是‘讲好中国非遗故事,走出去,请进来’这一理念的延伸。”
2019年项目启动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一书,该书历时三年,收录了57位日本“人间国宝”的工艺精华。《京都工艺:寻访20家传统工艺品牌》《漆与传统》等书也收录了两国重要的非遗技艺。此外,积极组织中日青年工匠的交流互访,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代表团访问轮岛。笹川和平财团供图
谈及轮岛之行的目的,陈学荣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回馈日本人民在疫情期间对中国的援助,同时学习日本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经验,并为当地匠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考察期间,陈学荣一行亲眼目睹了地震对当地传统工艺产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工匠们的工作室被毁,工具和作品散落一地,轮岛漆艺的产业链被迫中断。除了物质上的损失,“心灵深处的伤害是最大的”,陈学荣感慨道,“世代传承的家园和技艺,顷刻间化为乌有,那种痛苦和恐惧是难以言喻的。”因此在他看来,此次轮岛之行,不仅是一次访问,更是一份心灵的慰藉。中国同行的到来,让轮岛的工匠们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和支持。陈学荣用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鼓励日方匠人,让轮岛的工匠们深受感动。
“传承”也是此次轮岛之行的关键词。在访问团中,有两位特殊的成员——范建军和邱凡芝。他们曾在轮岛漆艺技术研修所学习,如今已成为中国漆艺界的佼佼者。得知轮岛受灾,他们主动请缨,随团考察慰问。陈学荣认为,这是师生情谊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中日合作:共同守护传统工艺的未来
陈学荣表示,此次轮岛之行,是世久基金会与笹川和平财团合作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在笹川和平财团的支持下,世久基金会带领中国中青年非遗工作者与日本传统工艺从业者建立了联系,并向日方捐赠了一批来自中国的漆艺材料和工具支援灾区复兴,为未来的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外,双方还计划邀请轮岛的年轻匠人到中国交流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久基金会向日方捐赠了一批来自中国的漆艺材料和工具支援灾区复兴。笹川和平财团供图
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了原本的安排,轮岛交流项目被迫延期,今年才得以成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陈学荣认为此次考察让大家认识到,非遗保护正是在灾难和痛苦中觉醒的。只有经历过灾难,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的珍贵,从而更加坚定地保护和传承非遗。
他指出,此次轮岛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从灾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习日方传统工艺从业者应对自然灾害、恢复产业链的宝贵心得。
陈学荣对中日两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两国工匠们都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加上双方文化交流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中日非遗合作的美好未来。“非遗是有温度的”,陈学荣强调,这种温度能够温暖人心,从而推动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中日传统工艺匠人热切交流。笹川和平财团供图
展望未来,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将继续组织中日青年工匠交流互访,整理更多传统工艺相关的资料集结成书,并计划将正仓院所藏唐代文物以数字化等方式呈现给更多人。“我们深知,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星星之火。但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点燃更多人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陈学荣说道。望着他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穿梭的文化使者和匠人,他们的身影与今日的交流者重叠,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文化交流的巨轮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