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親身體驗促進相互理解
尾形武壽坦言,從事國際交流雖說不上是自己的刻意選擇,但是形成一種“全球化”的思維方式對於自己從事這項事業有著很大的影響。出生於1944年的尾形武壽大學畢業之后先是進入船舶機械出口行業工作,因為工作的關系曾在新加坡和歐洲工作過數年,他認為在海外的工作經歷成為他從事國際交流事業的契機。在海外工作生活期間,他結識了不同國家的人,了解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認識到一個國家是無法單獨存在在世界上的,正如個人是無法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的,深感通過交流,共同營造一個穩定有序的國際社會非常重要。1986年,尾形武壽進入日本財團下屬的?川和平財團,正式進入了國際交流領域。
對於開展交流活動能夠取得何種效果,尾形武壽稱,最基本的一個效果就是交流活動的參與者能夠親眼看到對方國家,親身感受對方國家的風俗人情。他認為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並不能真實全面的展示一個國家的形象。他舉例說,中國電視台中播放的抗日電視劇會加深中國民眾對於日本的不良印象,而日本的電視台也經常報道中國和韓國的負面新聞,同樣也會影響日本民眾對於中國和韓國的印象。
尾形武壽稱,主權糾紛、歷史問題之所以不易解決,是因為往往受到輿論的影響,因此盡量多地讓構成輿論的民眾去了解對方國家,對於解決難題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相信,雖然不可能讓所有的中國民眾到日本參觀訪問,但是通過組織一些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來講述他們所看到的日本,會是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尾形武壽談到,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在日美貿易中處於貿易順差地位,一度引發美國國內的“反日情緒”,這時需要民間交流活動來促進相互理解。他表示,日本財團就是通過交流基金,邀請美國相關人員前往日本的工廠參觀,了解日本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而理解日本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