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名青年看新疆:“在新疆讀懂中國的開放包容”

人民網記者 陳思 張麗婭

2024年06月17日08:46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我之前了解的中國太片面了,這次的新疆之行,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多元和包容、中國人的熱情和友好!”新疆行的最后一天,日本創價學會大阪總務局職員長間敏夫充滿了不舍。

今年是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首次訪華並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50周年。5月底,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日友好協會邀請,創價學會會長原田稔率百名青年代表訪華,在新疆這片廣袤無垠又厚重深沉的土地上,他們“刷新”並“豐富”了對中國的印象,更對“中日友好”四個字有了具象化的感受。

“到了新疆,才真正理解絲綢之路”

從飛機上俯瞰烏魯木齊,城區平坦開闊,遠處綿延的天山山脈將其抱入懷中。首次來到中國的代表團成員長瀨千秋談起烏魯木齊的初印象時說:“這個地方看起來就像是我的故鄉北海道,壯闊的自然風光讓我倍感親切。”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參觀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參觀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新疆自古就是絲綢之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5月的吐魯番陽光炙熱,走進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遺址,一陣悅耳的熱瓦普琴聲飄來,帶來一絲清涼。這裡是吐魯番市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的石窟群,其中有壁畫的洞窟有42個,這些壁畫和佛像見証了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仔細聆聽完千佛洞的講解,代表團成員中岡弘樹表示:“透過殘留的精美壁畫,我似乎依然可以看到曾經的盛景。這是偉大的人類文化遺產,給了我無盡的浪漫想象。”

交河故城。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交河故城。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唐代詩人李頎《古從軍行》詩中的交河,位於吐魯番市西郊約10公裡的雅爾乃孜溝兩河床之間的台地上。“壯觀!宏大!”參觀完交河故城后,代表團成員神田莉佳和吉田知德不約而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建筑藝術、宗教信仰等多種文化在這裡交流互鑒,留下了豐富的印記。從院落、官署、高台、佛塔的斷壁殘垣,成員們想象著這裡曾經繁榮的城市風貌、融合的風土人情。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新疆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1995年,該文物由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發現,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文物見証著昔日絲綢之路的繁榮,講述著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成員們在這件展品前端詳許久,想要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長瀨千秋表示,“通過這些文物,我仿佛看到了絲綢之路真實的樣子。感謝一代代人的努力,讓東西方文化、藝術、宗教經絲綢之路傳播交流,我才有機會站在這裡親身觀察和感受。”代表團成員本田光司說,幾千年來,超越國籍、民族、語言的文化交流融合每天都在新疆這片土地上上演,來到新疆,才真正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原來我對中國的認識隻有皮毛而已!”

在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規劃館等待出發的間隙,代表團成員茅根美保買了一杯由機器人制作的咖啡。選擇口味下單,手機掃碼支付,點擊一鍵制作……喝到一杯香氣扑鼻的咖啡隻花費了幾十秒。和茅根美保一樣,很多成員來到中國之后嘗試了手機支付,掃碼購買、無感支付帶給他們便利又新鮮的購物體驗。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在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規劃館參觀。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在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規劃館參觀。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從烏魯木齊開車到吐魯番的路上,一排排巨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吸引了成員們的目光。他們不時拿出手機拍照,向導游詢問這些電能將被用到何處。成員們紛紛表示,印象中的新疆是沙漠和戈壁,實際上新疆不僅風景優美,文化多元,經濟社會發展也非常迅速。“百聞不如一見,隻有來到了中國,才能更加了解中國。”

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沿途的風力發電設備。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沿途的風力發電設備。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大約20年前,長間敏夫還是一名大學一年級學生,那是他第一次和朋友們來到中國旅行。“當時我看到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但是現在路上有非常多的電動汽車。不僅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遙遠的烏魯木齊同樣高樓林立。這20年間,中國的飛速發展可見一斑。” 長間敏夫說,這次的新疆行,讓他認識到對中國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踐行中日友好,加深理解是第一步。

1974年,創價學會會長原田稔在陪同池田大作訪問中國時,上班族朝氣蓬勃的面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池田大作就斷言,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兩國青年一定要堅持世代友好,並提出“願在日中兩國之間架設通向和平的金橋”。原田會長表示,此次訪華團的大多數成員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希望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多觀察,用自己的方式與中國青年多交流,增進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真實立體全面了解,為增進兩國友誼而不懈努力。

中日友誼金橋歷久彌堅

中日關系,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青年肩負著繼承發展中日友好事業的光榮使命。在新疆師范大學,中岡弘樹遇見了一位第一次見到日本人的日語系學生,在他的陪同下,中岡體驗了中國茶藝,觸摸了新疆民族樂器,還和機器人進行了一場棋藝博弈。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在新疆師范大學體驗中國茶藝。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在新疆師范大學體驗中國茶藝。人民網記者 張麗婭攝

“雖然我們國籍、年齡都不相同,但是和學生們交流就像是老朋友見面一樣,一下子就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他們的熱情、活力也感染著我。”吉田知德說,中日友好關系始於每個人之間的友情,通過和學生們的交流,他更加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

傍晚時分,新疆國際大巴扎游人絡繹不絕。代表團一行在這裡品嘗剛出爐的烤馕和奶茶,欣賞琳琅滿目的樂器,和當地舞者跳起了民族舞蹈。“快速發展”“開放包容”“熱情好客”,代表團成員畠山宏美這樣總結了她對新疆的印象,她說,已經開始期待去中國其他地方看一看。代表團成員小泉玲菜說,所到之處都是人們熱情友好的笑臉,新疆的所見所聞給她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印象,回國后,會和親友分享這些珍貴的感受。“想要和更多中國人做朋友,想要成長為可以為兩國友好做出更多貢獻的人,通過青年一代的努力,讓日中友誼金橋越走越寬。”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