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眾夏季生活面臨“酷暑壓力”

2025年08月12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日本民眾夏季生活面臨“酷暑壓力”

日本氣象部門數據顯示,今年夏天日本各地氣溫不斷突破歷史極值,迎來“破紀錄酷暑”。根據日媒報道,酷暑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進一步推升了食品等物價的漲勢,給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經濟上的“酷暑壓力”。

據日本氣象廳統計,日本全境7月平均氣溫達到了自1898年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最高值。7月30日,日本兵庫縣丹波市氣溫一度達41.2攝氏度,刷新了日本最高氣溫的歷史紀錄,且進入8月后高溫趨勢也未見緩解跡象。7月以來,日本全境平均降水量顯著低於往年,日本東北地區日本海一側的降水量僅為平均水平的13%,北陸地區僅為平均水平的8%,是自1946年有統計以來的7月最低值。

高溫天氣給日本帶來的首要擔憂就是水稻收成是否將因此受到負面影響,並再次推升本已漲勢驚人的大米價格。這並非杞人憂天,《日本經濟新聞》曾經報道過,2023年日本全境遭遇夏季高溫災害,造成稻米產量相比預測值減少近十萬噸,進一步導致2023年秋季及以后市場大米供應量降低並引發價格上漲。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截至今年6月底的種植意向調查,2025年稻米產量預計將達735萬噸,比上年增加56萬噸。然而,《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在日本最大的稻米產區新潟縣,干旱正導致大面積山區稻田出現龜裂。新潟縣上越市農協稱,“過去一個月降水量嚴重不足,導致稻田干涸,稻株枯萎比率直線上升”。日本農業專家分析,如果8月初降水量仍不足往年,恐影響稻穗發育並最終導致產量下降。

另外,在日本境內,蔬菜、肉及魚類等食品價格也已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日本經濟新聞》報道,7月中旬,東京農業市場的西紅柿平均批發價格為每公斤415日元(約合人民幣2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0%,甜椒價格上漲了30%,但進貨量卻下降了30%。東京都大田區的一位農產品批發商向媒體表示,高溫和干旱對蔬菜生長造成不利影響,8月以后進貨量可能也會低於往年。同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7月東京農業市場豬肉的平均批發價格為每公斤866日元(約合人民幣42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創下半個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7月日本沿海水溫也達到了自1982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水平,部分海域甚至比往年高出5攝氏度,在鹿兒島縣,養殖黃尾魚的批發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0%至60%。

日本第一生命研究所的高級經濟師新家義貴分析表示,如果蔬菜等食品價格比去年上漲20%,每個家庭每月的負擔將增加2000日元(約合人民幣98元)﹔如果價格上漲30%,則將增加3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46元)。而由於民眾對食材的購買頻率高於其他商品,食材上漲將直接導致民眾的體感物價(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物價上漲或下降的直觀感受而非實際的物價漲幅)直線上升,進而導致整體消費市場承受下行壓力。

面對難熬的高溫天氣,日本政府也頒布了一些“消夏政策”。日本農林水產省於7月30日首次成立干旱高溫對策總部,旨在呼吁地方政府積極統計並宣傳災害預警信息,並就農業用水相關器材等提供政府補貼。東京都政府於今年夏天實施了為期4個月的一般家庭水費減免政策,覆蓋范圍達到約800萬戶家庭,每家每月獲得約860至1460日元(約合人民幣42至71元)的水費減免優惠。日本《東京新聞》報道稱,之所以頒布減免政策,是因為近年來出於節省家庭支出而少開甚至不開空調,進而導致中暑的案例層出不窮。東京消防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東京都因中暑送往醫院的人數達7993人,比2023年增加881人,創歷史新高。

然而,日本政府的相關政策恐難對夏季家庭支出產生實際緩解效果。根據東京某調查公司數據,2025年日本家庭用於防暑降溫的平均預算為28497日元(約合人民幣1388元),比去年的調查結果高出約9%,而電費和食品等物價上漲是導致家庭夏季支出上升的主要原因。調查數據進一步顯示,在年收入低於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8萬元)的家庭中,回答“擔心”夏季生活費用的受訪者比例為62.5%,比年收入1000萬日元及以上的家庭高出約10個百分點。《朝日新聞》總結稱,酷暑的熱浪與物價不停上漲正不斷將日本普通民眾的經濟負擔推向新高。(記者 高慶哲)

《光明日報》( 2025年08月12日 11版)

(責編:許文金、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