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子供(こども)」一词,是由「子(こ)」(孩子)+「ども」(表示复数的后缀)构成,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晚期日本最早的诗歌(和歌)总集《万叶集》中,本来表示孩子们的意思,但后来慢慢由复数变成了单数。
以前「子供」曾有多种汉字写法,后在明治时代(1868年–1912年)后汉字统一为「子供」,「供」这个字本来只是一个假借字,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有人认为「供」字容易让人联想到“供品”和“大人的随从”等含义,具有歧视性。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曾决定不再使用「供」字,在正式文件中将这一词写作汉字与假名混用的「子ども」。但有意思的是,该省在2013年又将此前使用的「子ども」重新改回「子供」,因为该省认为「子供」这种写法并没有此前认定的负面含义。这样一来,似乎都要统一为一种写法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有人认为「子ども」的写法让人感觉更亲切,因此,「子ども」的写法并未消失,至今仍然在新闻报道等场合大量使用,完全没有统一的迹象。除了这两种写法之外,还有不使用汉字,全部使用假名,写作「こども」的情况,例如每年5月5日为日本的儿童节,称作「こどもの日(ひ)」。
「子供」与「児童」有什么区别?
日语初学者容易把「子供」和「児童(じどう)」弄混,但它们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児童」这一汉语词汇一词虽然来源于中文,但已经产生了不同于中文的含义。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法》中,将6-12岁的小学生称为「児童」,而在日本的《儿童福利法》中规定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称作「児童」,因此不同的法律中「児童」一词所指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中文的“孩子”或“小孩儿”多用于口语,而“儿童”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日语中的「子供」则没有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児童」通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在与学校相关的语境中表示小学生。
在一些固有名词中,日语多使用「子供」。如“儿童医院”在日语中叫「こども病院」,也有「小児専門病院(しょうにせんもんびょういん)」的叫法。其中「小児」一词通常仅用于「小児科(しょうにか)」(小儿科)「小児医療(しょうにいりょう)」(儿童医疗)「小児病棟(しょうにびょうとう)」(儿童住院楼)等医学领域。另外,「子供」和「児童」也有两者都能使用的情况,例如“儿童公园”既有「子供公園(こうえん)」的说法,也有「児童公園」的说法。
另外,「子供」还有“子女”的含义,也就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孩子,既可以表示未成年人,也可以表示成年人,而「児童」则没有这个含义。
日语中“孩子”还有哪些说法?
「小人」:在日本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个词,这里的意思可不是“卑鄙小人”的“小人”,而是指小学6年级以下的孩子,读作「しょうにん」,而“卑鄙小人”的「小人」读作「しょうじん」。此外这个词还有「こびと」的读音,表示“小矮个儿”或“小矮人儿”。
「ちびっ子」:这个词是对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昵称,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会话中,还可以用于新闻报道,甚至一些固有名词中,如「ちびっ子広場(ひろば)」(儿童广场)。
「わらべ」:这个词通常不会单独使用,主要用于「わらべ歌(うた)」等复合词中,「わらべ歌」一词表示自然传承下来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