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上大學時日語課本中有一課,叫做「勉強生活」(べんきょうせいかつ),剛拿到課本時還不知道「勉強」是什麼意思,只是按照中文的理解,心想“看來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啊,隻能勉強度日”。等學到那一課才知道其實這裡的「勉強」表示學習的意思。
那麼,中文的“勉強”和日語的「勉強」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語義差別呢?
“勉強”一詞出自儒家經典之一的《中庸》,其中提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勉強”在這裡表示的意思是“盡力而為”(《漢語大詞典》),這與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雖然能力不夠或不情願卻還盡力去做”等意思有所不同。
“勉強”一詞傳入日本后,最初的意思是努力做某件事情,或表示勤奮之意,但在明治時期(1868–1912)語義發生了變化。
明治時期,日本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全民的學習熱情高漲,掌握知識和技能成為時尚。在明治初期出版的『衣食住諸職繪解錦畫』(いしょくじゅうしょしょくえときにしきえ)一書用繪畫方式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的市井百態。該書中有一個場景叫做「勉強する家內(かない)」,「家內」在這裡表示家人的意思。一個男孩把寫好的字給正在做木工活的父親看,母親懷裡抱著孩子,眼睛盯著煮飯的鍋,另一個男孩在看書,還有一個女孩在練習紡織(圖1)。顯然,這裡的「勉強」的意思還不是“學習”,仍然表示的是最初的語義,即努力做某事。
圖1
緊接下來的場景叫「勉強する童男(わらべ)」,圖中描繪一個紳士模樣的人在觀看一個男孩練習寫字,而其他孩子都在玩耍(圖2)。但這裡的「勉強」仍不表示“學習”的語義,與圖1的語義相同。這個含義至今仍在「勉強家」(べんきょうか)一詞中有所體現,這個詞除了可以表示努力學習的人這一語義之外,還能表示勤奮用功的人這一語義。
圖2
當「勉強」這一詞匯主要應用於圖2這種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的場景時,也就產生了“學習”這一語義。這種用法大致從明治中期開始,並在明治晚期普及開來。例如,明治晚期出版了一本叫『勉強と遊戯(ゆうぎ)』的書,上面給出的英文譯名為《Inschool and Playground》,就是說「勉強」譯為“in school”(上學),這說明「勉強」一詞已經明確出現了“學習”這一含義。
除了上述用法之外,「勉強」一詞還在商業交易中產生了另外的用法。日本人在說話時不習慣於直來直去,而是喜歡拐彎抹角,甚至隻說半截話,對話雙方若想理解對方意圖都需付出一定努力。在做生意時如果希望對方能夠便宜一些,把價格降下來,卻又不好直接說出來,於是「勉強」這個詞就派上用場了。「もうちょっと勉強できない?」,這句話表面聽起來像是在說“能再努努力嗎?”,其實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能再便宜一些嗎?”。久而久之,「勉強」這個詞便成了降價的代名詞。
直到今天,在日本,討價還價的做法仍不常見,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購物時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意識。即使在可以討價還價的場合,日本人也往往沒有勇氣說出口。因此,對日本人來說,讓對方讓利降價就成為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由於「勉強」中討價還價這個語義的使用頻率較低,如今的很多日本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種用法。
綜上所述,“勉強”這一中文詞匯最初的語義與現代的用法是不同的。這一詞匯傳到日本之后,產生了新的語義。首先,隨著努力掌握知識、技能的場景增多,產生了“學習”的語義﹔其次,在商業領域,因希望對方盡量讓利,降低商品價格的需求,又產生了“降價”的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