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錢錚)10月13日是國際減災日。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保証災區物資供應是救災工作的重要環節,作為地震頻發的國家,日本在平時的應急物資儲備、災后物資調配、運輸和分配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日本政府部門強調災害未發生前就要儲備好應急物資。大規模災害發生后,日本政府向災民調配物資一般需3天至一周時間,所以日本提倡家庭至少要儲備可供3天消耗的應急物資,可能的話要儲備可用7天的這類物資。日本家庭通常會在離住所大門近的地方放置裝有應急物資的雙肩背包,裡面會裝上飲用水、即食品、藥品、被服等應急用品。日本中央政府及許多地方的各級政府開設了專門的防災儲備門戶網站,對民眾傳播防災儲備方面的知識。一些廠家生產保質期超長的應急食品飲料和用品齊全的應急物資包。
為解決某些應急物資平時佔用倉儲等問題,日本一些地方的公共團體採購應急物資但不提貨,把這些物資作為流通庫存的一部分存放在普通企業的倉庫中。還有部分地方公共團體平時不購買應急物資,而是根據協議在災害發生后,由相關企業直接將物資配送到避難場所分發給受災群眾,爾后按實際物資供應量為這些企業結算費用。
日本全國各地還會相互建立姐妹城市、防災協定城市等“結對子”關系,以便災后相互支援。以位於日本中部內陸的長野縣上田市為例,它與關東地區神奈川縣鐮倉市、中部地區日本海沿岸的新潟縣上越市、近畿地區兵庫縣豐岡市結為姐妹城市,與關東地區埼玉縣上尾市、中部地區太平洋沿岸的靜岡縣沼津市結為防災協定城市。這些城市分散在日本不同地區,同時遭災的可能性不大,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証上田市有災害發生后總有“結對子”城市能提供支援。
日本的防災准備還包括事先物色好合適的物資轉運點。設置物資轉運點時,一般會選擇能大規模集中物資的地點以便於庫存管理,同時會根據區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確定轉運點的數目和規模。挑選作為物資轉運點的場館或倉庫時,要求其建筑本身及周邊應有足夠的抗震能力﹔地基液化和房屋浸水的風險低﹔交通方面會考慮所選地點是否能與高速公路等干線道路、該轉運點所服務區域內的各避難場所方便連通。轉運點周圍道路要保証能通行卡車,轉運點內部要有供叉車等機械作業的足夠高度和地面強度,還需配備應急電源。
為動員日本全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救災,日本政府會事先與某些企業、團體簽訂協議,保証災害發生后能迅速調配物資和人員。比如,與某地及周邊的農業合作協會、生活合作協會、批發商合作協會、大型超市、生產企業等簽署災害時必要物資供應協議,與物流企業、物流業團體簽訂倉庫保管和物資配送協議等。
災害發生后,採購物資、順利運抵各避難場所、及時分配物資等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日本各地制定防災計劃時會設立物資專班這類組織,通常是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團體的職工參與,也有一些居民自治組織人員,他們各有分工、各司其職。例如避難場所物資負責人的主要職責是在應急物資運抵后組織卸貨,並將物資分發到避難所內的受災群眾手裡,同時了解避難所對物資的需求以便上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兩級政府安排人員分別承擔接受“物資調配”申請、調整物資、採購、車輛調配、物資轉運點管理等工作。物資調整負責人在各地應急物資供應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他們需隨時與其他各個方面的負責人保持溝通,判斷是否要採購和供應物資,基於避難場所或地方政府部門的物資調配申請發出“物資配送”指令,及時把物資不足的情況報告給採購負責人,管理物資供應的流程,聯絡負責費用支付的部門。
為使應急物資調配和運輸等環節更加順暢高效,日本內閣府還組織力量設置了“物資調配和運輸調整等支援系統”,以便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能實時共享應急物資調配和運輸的相關必要信息。該系統包含避難場所情況管理、物資支援申請、採購和運輸情況管理、物資庫存管理、結算管理等幾大功能。這一系統支持在平板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運行。平時,日本各級政府會安排這套系統的操作和信息傳遞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