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日本,從這裡起飛——百歲四川老人追憶中美反法西斯戰爭歲月

2025年07月29日09:0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轟炸日本,從這裡起飛——百歲四川老人追憶中美反法西斯戰爭歲月

  新華社成都7月28日電 (記者葉含勇、李倩薇、王灝)“先按機腹下的開關,彈艙門就‘嗚嗚’打開,然后挂彈、安裝、加裝保險。”抗戰勝利80年的一個夏日,在位於中國西南的成都新津機場,101歲的薛樹錚老人用手比劃著操作流程,向新華社記者講述當年那座繁忙的停機坪上發生的事情。

  薛樹錚1924年出生於四川宜賓,20歲時作為機械師從宜賓菜壩機場調駐新津機場,為美軍戰機提供地勤服務。在他的回憶裡,夜幕下的停機坪上燈火閃爍,一枚枚重250公斤、長約2.5米的航空炸彈,被挂載到B-29轟炸機上,這些飛機將飛往約3000公裡外的日本本土上空,執行轟炸任務。

  老人還記得第一次見到“超級空中堡壘”B-29的情景,“那飛機太大了,4個引擎一起發動,轟鳴聲震得大地都在顫抖,飛機啟動產生的氣流,能把人吹得站不穩”。作為上士班長的他,當時帶著10名機械兵,負責兩架B-29轟炸機的加油、裝彈工作。

  清晨,機群呼嘯著沖上雲霄﹔傍晚,它們從戰場陸續返航。薛老記得,有的飛機沒能回來,還有的受了傷,眼看快飛到機場,不幸墜毀了。“這時我感到十分難過。”

  他說,日軍飛機也曾來轟炸機場。“警報突然響起,敵機的照明彈把機場照得雪亮,我們趕緊跳進跑道邊的水溝躲避。”老人用仿佛平靜的語調描述生死時刻。

  這座承載了反法西斯榮光的機場,位於川西平原核心區域,始建於192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新津機場被國民政府確定為空軍重要戰略基地,隨后得到擴建。

  1943年底,為配合美軍轟炸日本的“馬特霍恩”行動,國民政府啟動國防“特種工程”,決定在新津、廣漢、邛崍和彭山四地新建、擴建前進基地機場。

  1944年1月,來自四川11縣的20多萬民工,放下鋤頭,背上背簍,扛起扁擔,應召從四面八方奔赴新津。成都市新津區檔案館副館長王波說:“新津機場經過此次擴建之后,成為中國第二大機場,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重型轟炸機機場,有1條主跑道和2條副跑道,可供美空軍新式重型轟炸機B-29的起飛降落。”

  現年98歲的新津人江友財,親歷了當年川人用血肉之軀筑起這座“亞洲第一重型轟炸機機場”的壯舉。“當時缺少機械設備,男女老少齊上陣,手握斧錘將石塊敲碎,民工們把敲碎的砂石裝進背簍運來,鋪在用於起降B-29轟炸機的跑道路基上,然后由人群拖拽重達幾噸、十幾噸的石磙子,一寸一寸反復壓實跑道。”

  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新津分院裡,記者見到這樣一座石磙子,長2米,直徑1.5米。旁邊的《石磙記》記載:石磙重約12噸,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在新津機場的擴建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年,這樣大大小小的石磙子有很多。民工給石磙的滾軸系上麻繩,組織人力拖拽,牽引石磙滾動前進。大的石磙需要上百個民工來拖,‘嗨喲嗨喲’的號子聲震天動地。”江友財老人憶及往昔,眼裡發出光芒。

  1944年5月竣工時,新津機場佔地9035畝,主跑道長2600米、寬60米,地基厚1米,擁有3個大油庫,還配備較為完善的防空設施。

  根據新津區檔案館提供的材料,當時新津機場駐扎著美軍第20轟炸機總隊、美軍第58轟炸團(轟炸聯隊)、美軍第40轟炸大隊等部隊,部署了50余架B-29轟炸機。

  根據記者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新津分院的歷史陳列館中看到的材料,另有3個大隊的B-29轟炸機部署在廣漢、邛崍和彭山機場。

  1944年6月15日,從川西基地起飛的B-29機群轟炸了日本九州八幡鋼鐵廠,到1945年1月總共轟炸日本本土10余次,最多一次執行任務的機群數量達到232架次。這為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美合作抗戰史上書寫了輝煌篇章。

  美軍第20轟炸機總隊司令伍甫曾說:“沒有中國農民用手創造的奇跡,就不會有這次偉大的勝利。”

  轉眼80多年過去,停機坪上不再有戰機穿梭,隻有民航訓練機起降的身影。但在薛樹錚等人的講述中,當年中美軍民並肩作戰的烽煙歲月依然清晰,石磙和戰機的轟隆聲仍縈繞不去,記錄著反法西斯共同事業的勝利。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