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蒋芳、王琦、邱冰清)13日,南京在寒冬中迎来第八个国家公祭日。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警报声、鸣笛声响彻大街小巷。
这一分钟,南京的时间仿佛凝固了。
公祭仪式现场,肃立着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84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的至暗一刻。
作为参加仪式的幸存者家属代表,夏淑琴的女儿张学萍陷入回忆。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闯入家中,夏淑琴全家9口人中7人惨遭杀害。“妈妈这两天心绪不宁,我知道她一定在思念死去的亲人。”张学萍说。
中山码头、东郊、北极阁……全城十几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迎来了各界群众。人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低首默哀、缅怀逝者。
在中山码头丛葬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臧琼身着黑衣、手捧菊花。幼年时她曾参观“万人坑”,其中的森森白骨深深地刺痛了她的记忆。成为老师后,她连续多年坚持带学生参加悼念活动,她说:“我要向青年学生普及南京大屠杀史实,让他们记住,吾辈当自强。”
这一分钟,喧嚣繁华的南京新街口商圈安静了下来。四面路口同时亮起红灯,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摁住车喇叭加入鸣笛队伍,车挡风玻璃上映出路旁的广告屏幕,上面写着:“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不能忘记。”他说。
地铁站里,人们停下脚步观看公祭仪式电视直播,手中报纸的头版是黑白的,手机页面也是黑白的。
2018年《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颁布,“默哀一分钟”被明确列入法规,确保国家公祭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传递了一座城、一城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
一大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赶到南京市月牙湖小学,为学生们讲述那段历史。“父亲年事已高,传播历史真相的重任就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上。希望孩子们能够有所感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她说。
一分钟默哀毕,街头的人流车流恢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仪式继续进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84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深沉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向往。
宣读《和平宣言》结束后,参与宣读的青少年代表、中华中学高一学生吕彦锋情绪久久不能平复,他说:“作为南京人,对民族的苦难、和平的可贵理应有更深的体会。作为青少年,我辈当居安思危、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