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9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的报道。
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称得上是“浩如烟海”,与欧美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大多是鸦片战争后流走的不同,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有一部分来自甲午战争之前两国的正常文化交流。正因为文物来源的不同,造成了日本博物馆在展示中国文物时,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日本有多少中国文物?
日本现在有多少中国文物?甲午战争前的不好统计,对于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期间的文物,据媒体公开报道,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有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201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出版了一本《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这本书足足有1400多页、180万字,详细记录了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收录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流入日本的中国珍稀文物15245件。
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主要被收藏在东京、京都、奈良、九州四大国立博物馆,其中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最多。日本皇室以及47个县都道府甚至各个地方的博物馆也都存有中国文物,如位于日本皇居东御苑内的三之丸尚藏馆就有王羲之《丧乱帖》在内的大量中国珍宝,以收藏唐代文物著称的奈良正仓院也属于日本皇家博物馆。收藏汉代倭奴国王金印的福冈市博物馆以及收藏盛唐人物画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的大阪市立美术馆,则属于地方博物馆。
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并不在公共的博物馆中,而是在日本私人手中。日本很多私人博物馆以收藏中国文物著称:如京都的有邻馆和泉屋博古馆,大阪的山中商会,东京的永青文库、根津美术馆和静嘉堂,滋贺县甲贺市的美秀美术馆等,还有一些原来的私人博物馆后来交由政府管理,譬如东京的书道博物馆等。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国文物被收藏在日本各地寺院、神社、大学、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中。
中国文物在日本博物馆中的地位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文物,日本很多博物馆将直接关门。京都有邻馆三层展厅里堆满了来自中国的文物,藏品数量之多和规格之高,叹为观止。该馆的顶部用乾隆时期制作的大批琉璃瓦建造了一座亭子,非常引人注目。这部分琉璃瓦原本用于清宫的修缮,后来被倒卖到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的展品同样几乎全是中国文物,从甲骨文、青铜器、秦砖汉瓦无所不包,并且还有国内罕见的熹平石经和三体石经残片。
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松本伸之给笔者的一份清单上显示,京都国立博物馆全部8526件藏品中,中国文物有2773件,占33%,其中以绘画和书法作品最多,共有1842件,其中唐代手抄本《汉书·杨雄传》已经被列为日本国宝级珍品。松本伸之曾经担任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和奈良国立博物馆馆长,是中国文物研究专家,他说,日本藏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属东京国博。
有资料显示,东京国博大约10万件藏品中,来自中国的藏品大约有1万件。记者在东京国博采访时看到,该馆的东洋馆一共11个展馆,中国展馆占了6个,展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00年到近代。其中不少文物都被定义为日本国宝,相当于最顶级的文物。
中国文物在日本博物馆中的地位,可以从日本政府的国宝清单可见一斑(2012年统计数字)。以瓷器为例,在有14件被列为日本国宝的瓷器中,8件来自中国,1件来自朝鲜,5件来自日本本土。被列为国宝的书法作品、典籍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日本所谓的国宝,除了极少量来自朝鲜外,主要来自中国。当然,有专家提出,如果拿出一个客观的标准,日本本土的大量所谓国宝,远达不到中国一般文物的标准。另外,也有专家认为,大量被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因为其稀缺性和来路不正,根本没有露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流失日本的中国文物,在中国已经无法见到或者相当稀少,譬如宋代的曜变天目茶碗、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泉居博物馆的虎食人卣青铜器等,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也是存世的唯一一份智永千字文墨迹。
总体认可中国文化传承
由于中日之间深远的交流历史,日本博物馆能比较客观地介绍中国文物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譬如东京国博在关于中国漆器的介绍中就写道:“中国漆器工艺具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中国绘画展馆介绍中也提到:“在传入日本的东亚绘画当中,中国画的画论和画题尤为丰富,对日本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各大博物馆也经常推出关于中国文物的特展,譬如东京国博去年的中国绘画和书法特展,展品来自常盘山文库收藏的宋代书画珍品。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中日书法名品展,展出中国书法作品18幅,大都是唐宋时期的精品,除了智永千字文外,还有从京都知恩院借出的西魏时期国宝《菩萨处胎经卷》。京都国立博物馆在展览的介绍中说:“中国与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对于中日两国的人们来说,汉字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号,更是一门被称为书法的艺术。”
京都国立博物馆会客厅里,一直挂着一幅郭沫若的题词:“日本在隋唐时代与我国深入接触,采用汉字为其文字之根源,书法亦因而会通,平假名结构大有二王笔意,欣赏天门海翁书者可知余言之不谬。”(注:天门海翁为日本著名书法家丰道春海的别号)这也充分体现了京都国立博物馆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所有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中,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的汉倭奴国王印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该馆用了两个巨大的展馆来收藏和介绍这枚微小的金印,金印也早就成了整个福冈甚至九州的象征。这枚金印的发现地,也成了知名旅游景点。
松本伸之在东京国博任职期间,就曾策划过很多关于中国文物的展览,与中国文物部门有密切联系,曾去过中国100多次,到过中国30多个省份。他说,日本人向来对中国文化非常憧憬,即使在深受西方影响的今天,“日本人内心深处,文化素养还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
小心思
不过,日本很多私立博物馆在关于中国文物的态度上,不乏很多小心思,这很可能与文物来源不正有很大关系。以有邻馆为例,馆藏虽然非常丰富,但该馆每个月只开放两天,并且严禁拍照,对于文物的来源更是从不提及。该馆将有残缺的故宫琉璃瓦铺在地面上任人踩踏,一面乾隆皇帝题写的“天下第一峰”的巨型石碑放在院内角落里,没有任何介绍。
即使几个国家博物馆,展览中也经常有一些问题。有家博物馆举办过一个日本僧人河口慧海西藏探险的展览,就把中国和西藏对立起来,故意让人产生一种西藏并非中国一部分的错误认知。
九州国立博物馆曾做过一个东洋瓷器展,里面绝大部分展品是来自中国的精品瓷器,其中包括被列为日本国宝的油滴天目茶碗。除了中国瓷器外,还有少量来自朝鲜半岛的瓷器,但质量差强人意,感觉就是为了故意称之为“东洋”而非“中国”,拉进来凑数。
文物归还遥不可期
对于日本在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从中国通过非法手段带到日本的文物,松本伸之的态度比较微妙,他一方面强调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都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同时表示,私人博物馆的文物都是“个人财产”,国家很难干预。
日本部分学者近年成立了一个叫“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的民间组织,该组织成员、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邓捷告诉记者,即使在短时间内无法归还这些文物,各个博物馆也应该表明文物的出处,让参观者知道文物是何时进入日本,如何进入日本的。
邓捷表示,推进会过去几年来一直要求归还位于靖国神社前的狮子以及日本皇宫内的鸿胪井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日军在战争期间从中国非法运走的。她表示,靖国神社和皇宫人员先是寻找借口,推三阻四,后来干脆对他们的呼声置之不理,态度极其恶劣。她说,鸿胪井碑作为唐代文物,日本政府不仅不提归还,甚至不让人参观,几十年来,全日本只有一名学者见过此碑。而这只是大量中国文物的缩影。
加强交流不可少
松本伸之认为,在中日关系处于紧张时期,更应该通过中日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加强民间的了解。松本伸之说,2012年,他在东京国博策划中国王朝至宝展,在北京待了1个多月,与中国方面进行密切交流,终于借到了170件文物,让展览成功进行。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展览。”他说,期待未来两国博物馆有更多合作。
奈良国博研究部长吉泽悟经常到中国陕西、河南的博物馆参观交流。“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也生成了有别于中国的文化,产生区别的过程是怎样的?奈良国博正是一个向人们提供这些史料的地方,一个向人们提供理解自己和他人机会的地方。”吉泽悟说。
他告诉记者:“奈良国博经常做介绍中国的展览,我们也关注中国的考古发掘新动态,希望两国增加交流机会,这是增加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