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失落20年”,天灾还是人祸

2016年11月16日08:1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日本经济“失落20年”,天灾还是人祸

提到日本现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一般都会谈及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繁荣与萧条的“滑稽变换”。这个“失落的20年”,究竟是人祸还是天灾?

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开始步入发展新阶段的时点。之所以称为“新阶段”,乃是因为日本经济当时拥有两个新特征:一是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区间。相较于战后恢复期(1951年至1955年)年均8.7%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期(1955年至1972年)年均9%的增长率,1973年至1990年的日本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至6%。二是日本经济转型取得进展。这不仅是指石油危机后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技术应用,还包括经济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增长中来自于技术要素的贡献显著提升。1971年至1985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26%; 而1985年到1991年,这一指标攀升至37%。

但是,这个奇迹最终定格在1990年。此后,日本经济一路下滑,低速的增长、破裂的金融、悲观的预期持续弥漫。更令人不解的是,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出现大幅逆转,前期经济转型的成绩被逐渐抹平,甚至开始倒退。试图“称雄全球”的壮志以及全民奋发而为的决心,跌到谷底,迷茫、恐慌、焦虑、紧张相伴而生,也许这就是“经济失落”的真正含义。

原因何在?后来的解释很多,包括“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外向型经济扩张受阻以及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等等。其实,这些事件虽然可能引起日本经济的失落,却不是失落持续20年的根本原因。今天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一方面,国家财富扩张后,政府和社会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带来了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充盈。但这些资金并没有被使用好,资源错配乃至低效、无效配置情况比较严重。其中,许多钱通过政府支持和金融引导,被用到了对低效率企业和衰落产业的补贴上。比如,流向受汇率冲击的落后产业、固步自封的大企业集团、房地产业乃至艺术品产业等领域。

另一方面,最为根本也最值得世人警醒的是,国家产业技术遥遥领先后缺乏自我反思和开展颠覆创新的问题。当时,日本的模拟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在全世界可谓“牛气冲天”,任天堂游戏机、卡西欧计算器、松下卡片播放机等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这些特定领域的领先,就连美国都望尘莫及。然而,无人匹敌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领先。上世纪80年代之后,数字技术及其产业悄然兴起,日本方面对此并非没有察觉,但仍然对模拟技术过度自信,致使总体错失了数字产业发展壮大的先机。

客观来说,这种产业间替代是毁灭式的。由此,日本引以自豪和赖以支撑的实体经济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进而,所谓的失落乃至持续失落,就成了必然。

(作者 胡晓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刘戈、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