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日本服务业发展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2017年05月13日10:26  来源:新华网
 

自日本经济结束高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尤其是长期低迷时期后,日本的服务业始终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之中。第一,日本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加趋势。第二,从劳动力层面看,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在不断增加。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结构服务化倾向的日益加深,日本的服务业销售额也处于不断增加的上升通道。第四,日本的服务业外包化倾向明显。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但是,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服务业所固有的生产率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日本工业化的完成,经济结构日趋成熟,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逐渐扩大,但受到服务业固有特点的影响,其生产率并未随着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率的上升而相应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生产率差异不但体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还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间。不断扩大的服务业部门规模与其难以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但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升级与新兴支柱产业的产生,而且对日本经济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称之为服务业的“成本病”。

破解服务业“成本病”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促使日本经济走出长期低迷的困境。

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需要从提高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率入手,而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的关键,发展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助于服务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促进服务业增长的三个关键机制在于信息技术扩散、经济国际化与教育的稳定发展。当这三种结构性因素跨过一定门槛之后,会表现出相互依存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体的人力资本,而国际化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对上述观点进一步细化,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分工合作的进一步细化、专业外包服务的发展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专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效率这三个解释变量的提高对于促进日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投入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关系并不显著。

中国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吸取日本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为避免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应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科技型生产性服务业,如电信业、信息服务业、设备租赁业等。推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促进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升级、转型,而且能够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率,有利于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提高服务企业的技术优势,细化服务合作分工,推动外包服务的发展,缩减与降低交易成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田正)

(责编:陈思、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