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嫌犯残杀9人 人工智能分析“自杀意愿”将有助于提前救命

2017年11月13日16:13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1月13日电(许永新)近日,在神奈川县座间市一间普通的出租房内,发现了男女9具遗体,该事件被称作“座间猎奇杀人事件”,刚一曝光就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

据日本《福布斯》报道,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嫌疑人白石隆浩的成长经历和杀人动机,以及其猎奇性,同时,他与受害者们的相识过程也受到关注。嫌疑人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与具有“自杀意愿”的受害者们进行接触,可以说这属于巧妙利用这种心理的犯罪行为。

2017年5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2016年度自杀对策白皮书”。根据该资料中日本警方的统计,日本2016年自杀人数为21897人,在白皮书中列举的90个国家中,日本的自杀率排在第6位(如按性别排序,日本女性排在第3位)。尽管自杀的总体数量呈减少趋势,但毫无疑问,自杀仍然成为日本的一个社会性课题,而且至今找不到解决方法。

目前,对于如何解决自杀问题有多种看法,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需要改善经济状况,增加个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就是只有缩小经济差异,消除人们的孤独感,才有可能消除自杀现象;另一些专家学者则认为需要关注医疗与生命健康,如果能事先掌握哪些人有潜在的自杀意愿,就可能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

近期,一种能够发现自杀意愿的技术备受期待。该技术就是在发现疾病以及在开发新药方面已经显露头角的人工智能(AI)。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断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视频脑电图、诊断记录等数据等就可以确定自杀预备人群。这解决了此前即使发现了人体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疾病,也很难判断并掌握哪些人有自杀倾向的问题。

今年10月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Marcel Just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使用人工智能分析脑像图,成功地识别出90%以上自杀可能性较高的人。具体来说,识别通常人与“有自杀危险人群”的精确度在91%,此外,还成功地识别出在自杀危险人群中实际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精确度达9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救命创新

研究人员将表明自己尝试过自杀或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17名18至30岁青年人,和同一年龄段却完全没有考虑过自杀的17名青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脑进行拍摄,然后将拍摄的fMRI图像让人工智能学习。据此,研究小组成功地推算出有自杀意愿人群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考虑自杀的人看到“死”这个词时,脑内掌管“羞耻”的部位比其他研究对象反应都要强。同样的,看到“困境”这个词时,与“悲伤”相关的部位就会反应强烈,而与“愤怒”相关的领域却没有特别反应。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死”、“残酷”、“纠纷”、“轻松”、“幸福”、“赞赏”等6个词汇向他们展示,在脑内有5处地方,“有自杀危险人群”与通常人的区别较为突出。于是,人工智能将6个词汇与5处脑领域的反应组合起来,对30种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人工智能自己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选出有自杀先兆的人。

一位研究人员介绍说,如果能用人工智能确定正在考虑自杀的人,医疗人员就可以在事前提供援助及干预,今后还将增加相关人员继续投入到该项分析工作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有关人员对于这些研究成果也给予期待,表示今后这有可能成为诊断各种精神疾病的工具。

此外,今年6月,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方法以75%的概率成功识别出抑郁症患者。今年3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让人工智能学习200万人的诊疗数据,将想要自杀的人两年前的征兆,以80%的精确度成功地识别出来。

目前,Facebook及Instagram等经营社交媒体的企业,也通过分析视频、声音、文档来预测自杀高危人群。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自杀意愿,会不会因为人工智能变得能够分析了呢?在期待救命创新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对于自杀本身认识的变化以及扩大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因素。

(责编:许文金、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