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里“饭碗”一词和“茶碗”是用途完全不同的词汇,顾名思义,前者用来吃饭,后者用来喝茶,而在日语中却把“饭碗”称作「茶碗」(ちゃわん),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的碗与中国的碗的说法有哪些不同?
在日本,制作碗的材质非常多,除了使用非常普遍的陶瓷材质之外,木制碗及漆制碗、塑料碗也非常普遍。碗的材质不同,日语中汉字的写法也会不同。如果是陶瓷(或玻璃等)制的,汉字写作「碗」;如果是木制(漆制)或塑料制的,写作「椀」;如果是金属制的,则写作「鋺」;此外,还有一种素陶制的碗,写作「埦」。这些字的读音都为「わん」。日语中除了「碗」字为常用字之外,「椀」字也是常用字,甚至还能用来表示所有其它材质的碗。
日本人在吃饭时,陶瓷碗与木制碗是要区别使用的。陶瓷碗主要用于盛米饭,也就是用作「飯碗」(めしわん);而木制碗(以及漆制碗等)主要用于盛味噌汤(「味噌汁(みそしる)」),也就是用作「汁椀」(しるわん)。如果只说「わん」或「おわん」的话,则多指用来喝汤的木制碗。「汁椀」中有许多是带盖子的,并且不需要搭配使用汤勺,吃饭喝汤只使用一双筷子就够了。此外,日本人之所以喜欢用木制碗,是因为木制碗较为保温,重量较轻,即使汤很热也不妨碍用手端着喝,并且加上盖子后会更加保温。
「飯碗」又称作「(お)茶碗」,或「ご飯茶碗」(ごはんぢゃわん)。在中国人看来,饭碗与茶碗的形制差别是很大的,那为什么日语中会“混为一谈”呢?
日本人为什么把饭碗称作茶碗?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饮茶,茶碗在体量上大于茶盏或茶杯,是古时非常重要的茶具,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茶碗出土于山东,制作于2500年前的战国早期。
中国的饮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在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开始普及。中国在各个时期生产的茶具曾大量流传到日本,其中中国南宋时期出产的3只耀变天目茶碗(中国称建盏)还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级藏品。由于陶瓷茶碗的数量巨大,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之前甚至曾使用茶碗称呼所有的陶瓷产品。
耀变天目茶碗「曜変天目茶碗(ようへんてんもくちゃわん)」,东京静嘉堂文库收藏。
与现代的茶杯相比,以前的茶碗体形较大,这一点从3只国宝茶碗的尺寸便可知晓。如图中的耀变天目茶碗高为6.8厘米,口径为12厘米。此外,藤田美术馆所藏同类茶碗高为6.8厘米,口径为13.6厘米;龙光院所藏同类茶碗高为6.6厘米,口径为12.1厘米。从尺寸看,这些器物很显然要大于现代的茶杯,更接近于饭碗的尺寸。
日本人在最早的时候,不管是吃米饭还是喝汤都使用木制的「木椀(もくわん)」,也就是日语中本来是没有「碗」字和「椀」字的区别的,这就是现在为什么陶瓷碗等其它材质的碗也能使用「椀」这个字表示的原因。后来到了江户时代后期,陶瓷茶碗逐渐普及,而且茶碗尺寸正适合端在手中吃饭,人们便开始使用茶碗吃饭,这就是日本人把饭碗称作茶碗的由来。
顺便提一下,日本人在吃饭时,「飯碗」和「汁椀」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会将「飯碗」放到自己的左侧,而将「汁椀」放到自己的右侧,位置不能颠倒。
与碗相关的日语词汇
「鉢(はち)」:这个词在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时,可翻译为中文的碗,但「鉢」与碗最本质的区别是碗可以端起来使用,而「鉢」则是放在桌子上不动的,通常用来盛放汤汁较多的菜。此外还有「菓子鉢(かしばち)」,一种茶点碗,主要用于茶道;「すり鉢」(すりばち),用于研磨芝麻、蔬菜等的研磨碗等;「丼鉢」(どんばち、どんぶりばち),简称「丼(どん、どんぶり)」,表示体积较大的碗(海碗),用来盛放盖饭及拉面等。
「ボウル」: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bowl”,但它的意思并非直接盛放饭菜用的碗,而是指做菜时使用的碗或盆等,如「サラダボウル」(色拉碗或色拉盆),在制作完成后也可以直接将其端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