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文化:日本摄取西方文明的开端

2016年12月19日09:02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南蛮文化:日本摄取西方文明的开端

尽管南蛮文化源自天主教的传入所带来的异域文化,其核心当然是基督教文化,但它并不限于宗教。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也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绘画、音乐、建筑等等。南蛮文化的范围,从思想、学艺、教育、科技到风俗习惯,内容广泛。虽然说起来,与经过文艺复兴洗礼的新教文化相比,传入日本的南蛮文化在当时的欧洲并不是最先进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对处于封建时代后期的日本来说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自15世纪开始,西欧各国纷纷向其未知的地区开辟新航路,世界历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最早开始大航海的国家是南欧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国家就是本文所说的“南蛮”。当时日本受中国华夷思想影响,将这一时期来日本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称之为“南蛮人”,因为这些外来者大多是乘船绕过好望角、菲律宾从九州附近南面的海上来的。而这些不速之客所带来的西洋文化则被称为“南蛮文化”。

  “铁炮”的传入

日本最早接触“南蛮文化”是在1543年。当时,一艘中国远航暹罗(泰国)的帆船因遭遇台风漂流到日本九州的种子岛,当地的官员立即赶来,并将此事报告该岛的领主时尧。船上有几个葡萄牙人,他们的相貌、服饰与东方人完全不同,语言也不通,见者无不称奇。其中有两个葡萄牙人手里总是拿着件东西。这个东西“长二三尺,内部空心,外表笔直,显得很沉重。它的内部经常通着,底部需要密塞。旁有一孔,系通火的路。使用方法是将妙药(火药)放入其中,添以小铅弹,先在山边设置一小白点,然后将它拿起,摆正姿势瞄准,从一孔放火,立刻打中。放射时发出电光,声音如雷,闻者掩耳”。这就是当时被日本人称为“铁炮”的火枪。关于这次火枪的传入,《铁炮记》中记载:“船客百余人,其貌无类,语言不通,见者皆怪之。内有二人手执‘铁炮’,试之,果然异于凡响。该岛领主时尧,遂不惜重金,求为家珍。”

时尧以两千两白银的高价向葡萄牙人购得这两支“铁炮”,爱不释手,叹为稀世珍宝,并命家臣筱川小四郎学习“妙药”的配制方法。时尧自己朝夕把玩,苦练射击技术,不久已达到相当准确的地步。同时,时尧还让铁匠们试行仿造,很快就造出与原枪几可乱真的火枪,但就是不知道堵塞枪筒底部的方法。正巧第二年一艘葡萄牙船来种子岛,船上有个造枪工匠,时尧便命刀匠八板清定向这个工匠学习。后来由八板清定传授,种子岛的造枪技艺外传,有个叫堺的市镇发展成火枪生产的基地。名将织田信长看出这种新武器的优越性,一次就订了500支枪,组建了一支使用火枪的军队。1575年5月的长筱之战,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军以火枪兵为主力对抗武田新玄的旧式骑兵,大获全胜。火枪的传入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作战方法,作战方式由一骑单打变为以火枪为主的步兵(“足轻”)集团战术。

  “东方使徒”沙勿略

当然,“南蛮文化”的核心内涵并不是火枪这类技术文明的输入,而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基督教文化的传入。说到在日本天主教的初传时代,就不能不提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最早去日本传教的方济各·沙勿略。

沙勿略1506年出生于西班牙纳瓦拉王国沙勿略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在家乡度过少年时代后,1525年来到法国求学,进入巴黎大学。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耶稣会(沙勿略也参与了耶稣会的创建)会长的罗耀拉,受到罗耀拉灌输的“传教”“卫道”这些理念的影响,沙勿略成为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当时葡萄牙开辟了新航路之后,在东方夺取了一些殖民地,希望有人去传教,沙勿略成为首选之人。

1542年2月,沙勿略随同葡萄牙新任果阿总督从里斯本起航去印度,于5月6日抵达印度果阿。他在那里的传教事业很成功,建立了一个个新教区。1545年,沙勿略从果阿乘船出海,穿越孟加拉湾,进入马六甲海峡,在附近地区传教。1547年,沙勿略在马六甲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人生最后几年的事。这年12月7日,他在马六甲的圣母堂主持结婚仪式,有人给他带来一个日本人。这人叫弥次郎,三十五六岁,是萨摩藩的一个武士,因犯杀人罪而出国逃亡。沙勿略以前从葡萄牙商人那里听说有个叫日本的大岛,出产白银,就曾想过去那里传教。弥次郎说他来找沙勿略的目的是要坦白自己的罪,求得上帝赦免。沙勿略将他收入门下,改名保罗,送往果阿神学院培训,以担任自己传教的助手。弥次郎在神学院的学习很有成效,只用了8个月就能用葡萄牙文写信。看到有这样大的进步,沙勿略深受感动,对日本人很有好感,决心亲自去日本传教。

1549年4月15日,沙勿略从果阿前往日本,弥次郎等人随行。途径马六甲时,当地政府为他雇了阿班船长的中国帆船。船在南中国海遇到风暴,阿班船长私下决定先将船开到中国,来年再去日本,但就在这时,风向变了,船驶入了通往日本的航道。8月15日到达鹿儿岛,沙勿略一行下船后先在弥次郎家住下,然后去找鹿儿岛的岛主岛津贵久会谈,贵久允许他们在当地传教。在自己家乡,弥次郎从过去的杀人犯变成热心的传道人,他的父母妻子等许多人成了信徒,而且他还是称职的翻译。随行的西班牙传教士费尔南迪很有语言天分,他在船上向弥次郎学日语,这时已能担当翻译。

以后沙勿略又在山口等地传教。一路上他们经常步行,被小孩子当做“讨饭和尚”,投以石子。原来他们穿的是粗糙朴素的衣服,遭到日本人轻视。在欧洲,神职人员穿得越粗糙朴素越受尊敬,日本则完全相反。沙勿略由此发现了东西方习俗的差异。在山口,沙勿略每天两次在街头朗读教理书,听众云集,许多人驻足倾听,并提出问题,由费尔南迪翻译解答。有一天,费尔南迪在十字路口布道,当他讲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许多人流泪,但有个武士从人群中挤出,耸着肩说:“假话就要结束了吧。”说完向费尔南迪吐唾沫。费尔南迪面不改色,取出手帕擦脸,继续讲下去。有个叫内田的人,看了这一幕很感动,于是就成了山口最早的教徒。

1551年1月,沙勿略一行到了天皇所在的京都,住在富商小西隆佐家。隆佐和他的儿子小西行长都成了热心的教徒,行长后来还是著名的天主教大名(地方领主)。住了一段时间,沙勿略没能见上天皇,只得再回山口。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以清贫的传教士面目见人,而是穿着豪华,威仪堂堂,带着贵重的精美礼品——时钟、八音盒、火枪、缎子、雕花玻璃器、望远镜等去见山口领主。这些在日本都是稀罕物,领主对礼物很满意,要回赠金银,但沙勿略表示他什么都不要,只希望准许他在山口传教。领主立即同意,答应要在街上立告示牌,宣布当地百姓可以自由信教。领主还赐给沙勿略一座废弃的寺庙,供其居住。有领主的支持,又经大家努力,两个月时间就有500人受洗信教。这些人中有个年轻和尚叫了西,他的一只眼瞎了,另一只眼视力很差,终日云游,抱着琵琶立在人家门口,卖唱为生。他口才很好,人们听了他的吟诵会被感动得流泪。有一天,他听了沙勿略在街头的布道,决心不再卖唱,也做一个传教士。就是这个盲人法师,后来使数千人成了信徒,其中有著名的学者和有身份的城主。

在传教中,沙勿略发现,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有人告诉他:“日本久附中国,其教亦自中国传来。中国未曾信奉(天主教),日本不可擅更。”似乎是说,只有在中国人也信天主教的情况下日本人才会信。这让沙勿略感到,有必要去中国传教,甚而要先去中国传教。1551年11月,他留下几名神父在日本守候,自己搭葡萄牙商船返回印度,筹划去中国传教的事。途中他路经中国广东珠江口外的上川岛,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请人用中文翻译了一部教理书,做了去中国传教的初步准备。有人建议沙勿略跟随官方的使团去中国,沙勿略觉得有道理。在返回印度后,他说服总督派他作为佩雷拉使团的随员去中国。但在使团途径马六甲时,由于当地

总督向佩雷拉借钱不成,就找了借口不让佩雷拉使团去中国。沙勿略只得带着几名助手离开马六甲,决心自己找机会去中国。1552年8月底,沙勿略到达葡萄牙人在广东的走私基地上川岛。他们在岛上的山坡搭建茅屋临时居住,几度请求走私商人带他们进入广州,但没人敢冒险。这使沙勿略极为失望,不久就染上疾病,于12月3日在上川岛去世。

沙勿略在日本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年多,但他是最早在日本播下西方文化种子的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责编:袁蒙、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