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好战特性从何而来?

2017年06月29日08:3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剖析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好战特性从何而来?

阅读提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以军事立国、极力向外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而伴随日本每次对外侵略的是横征暴敛与嗜血屠杀。日本为什么如此好战嗜战?究其根源就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把军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整个国民生活从属于军事及对外侵略战争。这成为日本穷兵黩武、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并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带来极大伤害和深重灾难。

(一)

日本统治者推动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虽然日本是个小岛国,但是统治者野心甚大、胆子甚大,为达目的敢以小博大甚至不惜以国运相博。特别是丰臣秀吉的扩张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达到空前程度,其侵略扩张思想被后来的日本统治者继承下来。

日本统治者很早就开始对朝鲜半岛等亚洲大陆垂涎三尺,一直有强烈的征服占领欲望。早在日本古代,就有所谓的神功皇后三次用兵征讨新罗大获全胜的传说。后来的日本统治者均大肆宣扬其开疆拓土之战功。公元391年,日本通过出兵侵略一度确立了对百济、新罗等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的宗主权。从8世纪开始,武士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社会重要的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武力作为权力基础和维持统治手段的武家政治,这更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战争欲望。到了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并抛出了所谓的“丰臣三策”,提出征讨朝鲜、进占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他先后三次出兵朝鲜,以惨败告终,但其思想及欲念被日本统治者继承下来。

丰臣之后,日本统治者及许多思想家,不断鼓吹其计划、宣扬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特别是明治维新进一步激发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从18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日本统治者逐步形成了以利为本、开疆扩土、崇尚功利、以力服人、强而不安、富而不足、耀威海外、谋求霸权的对外扩张和以邻为壑的畸形思想。明治政府推行“强兵富国”路线,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与其对外侵略战争相伴随。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杀出兵侵犯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国并设冲绳县。1887年,日本正式制定《征讨清国策》将矛头直指中国。1894年的甲午战争,成为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的一次赌博式尝试。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紧紧联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使近代日本的发展,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

日本明治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来达到抵御外辱、富国强兵的目标。在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日本片面地汲取列强们“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强盗逻辑,从思想与国策上为其崇尚武力好战找到了现实样本。

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的扩张期,与这种扩张相伴随的是西方列强动用坚船利炮所进行的殖民掠夺。日本也曾一度沦为西方列强共同的殖民地。明治维新之后,怀着奋起直追心理的日本政府很快派出大型使节团到欧洲列强那里去“取经”。在德国等列强的“言传身教”下,日本得出片面的结论:即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只有强者才能不被欺侮,也只有胜者才能有资格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强权即公理”。从这时候起,日本便确立了“脱亚入欧”、向西方诸列强看齐的发展方向。日本的所谓“脱亚入欧”,不仅包含有成为世界强国一员的强烈意愿,同时也确立了通过复制欧美以武力征服落后国家而发展自身的殖民扩张发展模式。

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家普遍处于落后的封建时代,日本看到有机会和可能走西方殖民国家的发展模式。这种外部环境为以进攻和征服为特征的日本军国主义打开了便利之门。特别是近邻中国国势衰微,正处于清末民初极度动荡之中。“清朝未能充分掌握和使用西欧技术,从而被日本赶上并拉开距离形成落差”。日本军国主义抓住了中国的这个弱点,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趁势屡屡出击。虽然此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大,但它在英美的卵翼下,打着“脱亚入欧”的旗号,利用列强争夺远东的矛盾和其所占地缘优势,充当英美帝国主义者的“远东哨兵”而从中渔利,同时将步步为营、得寸进尺的渐进扩张政策与孤注一掷、突然袭击的军事冒险政策结合起来并侥幸取胜,从而攫取利益。

(责编:袁蒙、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