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氛围稀缺: 日本经济的致命短板

2017年07月25日08: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创业氛围稀缺: 日本经济的致命短板

□陈鸿斌

依据日本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项民意调查,有66.9%的日本人没有创业意愿,名次垫底。日本创业者仅为350万左右,不足总人口的3%,而创业成本居然是英国的75倍。没有企业的更新换代,经济走出低谷的希望在哪里?

日本经济20多年持续萎靡不振,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严重缺乏创业环境和氛围,显然是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个国家若没有后浪推前浪不断创业的浪潮,产品已无市场且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无法淘汰,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兴企业也无法应运而生,其经济活力无从谈起,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日本人的国民性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因创业产生的风险。而日本实行多年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即按在企业工作年限增加薪水和提拔),显然也不利于促使青年人在创业大潮中大显身手。这样,无论“安倍经济学”射出再多的“箭”,也于事无补。

尤其在当今全球新兴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如此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更显得格格不入。据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统计,当今全球创业者多达4亿之众。在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中国的创业者多达1.2亿,占全国人口比重达9%。而印度、印尼和巴西这些新兴大国的创业者比重也分别达到7%、11%和13%之多,美国的创业者也多达7%。而日本的创业者仅为350万左右,还不到3%!依据日本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项民意调查,有66.9%的日本人没有创业意愿,名次垫底。

这一动向从风险投资额也可看得非常清晰。美国2015年的风险投资额约600亿美元,中国也有近200亿美元,而同一年日本的风险投资额仅为十几亿美元,如此小打小闹,当然无法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日本的风险投资额这几年始终在这一低水平上徘徊。

从世界银行Doing Business 2017报告中可看得更直观。仅比较美国、英国和德国这几个发达国家,就可清楚了解日本的创业环境是何等糟糕。在“便利创业”这项统计中,英国排名第16,美国为第51,日本第89。在“不关心创业者的比重”这项统计中,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为22.9%、36.0%和30.6%,而日本却高达77.3%!在“创业所需天数”统计中,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仅需5.6天、4.5天和10.5天,而日本却需11.2天。

“创业成本”(占人均收入的比重),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为1.1%、0.1%和1.9%,而日本高达7.5%,居然是英国的75倍!这些都充分说明,日本人在创业时须面对繁杂的申报和审批手续及由此产生的高昂成本。

有关创业,日本只有一项数据是值得引以为傲的,这就是日本人天生小心谨慎,一旦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据统计,在创业5年后企业生存率可达80%左右,这几乎是欧美的两倍。

如今,日本对创业稍感兴趣的年龄段多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每月有稳定的养老金。没有后顾之忧,倒是希望能再挑战一番,就是失败了也不会影响生活。但这种留有退路的创业,因为没有高风险,也很难产生高回报。

目前日本全国从大学诞生的风险企业也就2000家左右,大多在高科技领域。但正如前面已提及的,日本风险投资额极为有限。具有投资实力的企业缺乏为此助一臂之力的魄力和眼光。因此,虽然那些风险企业具有很不错的创意和相当的技术优势,但缺乏资金投入,再好的创意和再新的技术也无法转化为产品。

在非智能手机时代,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曾是全球通信行业的佼佼者。但由于未能与时俱进,成功未能继续。但2014年诺基亚公司壮士断腕,毅然退出手机领域,并从制度上鼓励员工创业,由此催生了1000多家新企业。这些卷土重来的企业的前景不可限量。而诸如夏普、东芝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称誉全球的日本家电企业,虽然也在重组,但却看不到这样的大手笔,安排企业下岗人员的思路仍是几十年一贯制。至于众多的“僵尸企业”,则完全依靠政府的各种补贴和救济措施维持生存,没人想要自谋出路。长此以往,不仅日本经济无法重振雄风,而且从财政角度来看政府也不堪重负。

稍早时候,《日本经济新闻》连续三天在头版刊载十几名记者联合撰写的“全球创业大竞争”长文,呼吁日本企业界高度重视创业,强调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企业进入了“以小搏大”的时代。美国硅谷500家风险企业,得到了来自60个国家的1800多家企业的投资,这充分说明那些投资者的前瞻眼光。而据日本政府的数据,日本的大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不足1%,但制造业附加值的一半却来自大企业,足见日本的小企业发挥的作用多么有限。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相比那些航母型的企业巨擘,大量小企业船小掉头快,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早在19世纪,年轻的洛克菲勒仅用了20年,就从小加油站主一跃成为“石油大亨”。而在上世纪末,一些通过互联网起步的企业更在转眼间成了企业界引领潮流的“弄潮儿”,由此促成经济结构的大幅提升。而日本却仍捧着“老黄历”,还想靠当年那些曾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企业支撑经济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怎么跟得上时代发展?

没有企业的更新换代,日本经济走出低谷的希望在哪里?

(作者系知名日本问题专家)

(责编:袁蒙、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