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悍然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我作為中國駐日本大使,在第一時間即奉命約見日本外務省負責人,接受日本各大媒體採訪,表達極大憤慨和強烈抗議。”
“誰是伏地魔?”這個形象而尖銳的問題如今主導了中日兩國在國際輿論場的辯論。當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首次用“伏地魔”比喻日本軍國主義后,一場“批魔”與“護魔”的對決在中日之間愈加激烈。
對安倍來說,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行為藝術”。既然敢高調去“秀”,就意味著他已經做好“挨批”的准備,甚至不排除有應對預案。
在這一行為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二戰后,日本用極其復雜的心態去“擁抱戰敗”。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日本致力於經濟發展,但在決策層大國志向並未消泯。反而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更急於改變“經濟一流”、“政治二流”和“軍事三流”的不均衡狀態。
安倍選擇參拜靖國神社,似乎借機在“宣泄”一種情緒,既包含從“擁抱戰敗”轉向“擺脫戰敗”與軍事崛起的大國志向,也包含對日本國力相對衰落的焦慮與無奈,甚或有因無法打開對華、對韓外交僵局的不滿與“破罐破摔”。>>詳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選擇在他執政一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政治右傾化不斷加劇的必然結果,其真實用意是掙脫戰后和平憲法,重走軍事大國之路。政治右傾化不斷加劇的日本,已經對地區和平構成現實威脅。
對第一次擔任首相期間未能參拜靖國神社,安倍直言不諱表示“悔恨至極”。選在執政一周年之際完成未盡的心願,安倍不僅要向為國犧牲的“英靈”致敬,還要表達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支持,並得意洋洋地展示一年來帶領日本向國際社會發起挑戰的“累累碩果”。在政治右傾化道路上愈走愈遠的日本增添了安倍的張狂,安倍的張狂進一步加劇日本右傾化。
在右傾化道路上一意孤行的安倍,還將向東亞乃至世界和平發起怎樣的挑戰?>>詳細
中日、日韓關系:安倍一直聲稱對話的大門敞開著,但參拜傳遞的信息卻是中韓因素在日本的外交考量中幾乎被完全無視。
日美關系美國首次超乎尋常明確表態,顯示了美國為日本在處理周邊關系上失敗而失望。這會讓美國認為,日本不是一個能夠進行戰略對話的伙伴。
日本國內參拜會讓來之不易的國內相對安定政治局面產生分裂,使其寶貴的政治資源和精力分散,從而動搖其最重要的政治目標——經濟景氣恢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