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林神話”問題很多

2018年08月02日08:3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原標題:日本“造林神話”問題很多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日本木材出口量達到歷史新高,主要銷往中國”,最近日本媒體報道的這個消息讓很多中國人都大吃一驚。在人們印象中,日本以大力保護森林而著名,甚至還有“日本極為珍惜自己國土上的樹木,從不生產一次性筷子,主要依賴中國進口”的傳聞。面對從“森林保護大國”到“木材出口大國”的畫風突轉,人們不禁產生了疑問。

  作為一個山地丘陵佔國土總面積70%的國家,日本對森林的重要性極為重視。早在明治維新之前17世紀的江戶時代,已有人提出“山乃國之寶也,山衰則國衰”等說法。但這樣朴素的環保主義思想根本擋不住工業時代的浪潮。明治維新后,日本快速展開近代化進程,對木材的需要也急劇上升,大量森林被砍伐。

  尤其是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木材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二戰后期,煤、鐵、石油等戰略資源嚴重匱乏的日本不得不拿森林當“萬金油”,例如大量砍伐鬆樹、挖掘鬆樹根提煉汽油替代品,甚至用木材取代金屬板制造飛機等。據統計,1945年日本森林的年採伐面積已從1932年的42萬公頃暴漲到80萬公頃,然而得到的木材總量卻急速跌落,顯示出當時日本的森林資源已經因戰爭而瀕臨枯竭。

  二戰結束后,這一局面也未得到好轉。當時的戰后重建工作仍然需要大量木材,這進一步加劇日本森林的砍伐。1947年9月台風侵襲關東和北日本地區時,由於森林大量被砍伐,台風帶來的降雨導致河水泛濫和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30多萬戶居民因此受災,死者超過千人。

  為保証戰后經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木材需求,日本政府於1950年制定《造林臨時措施法》,規定如果林地所有者沒有在政府指定的地區進行造林的話,政府可指定第三方在指定地區造林,也就是強制林地所有者造林。1951年和1953年,日本政府又相繼出台政策,為造林等行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用“軟硬兼施”的辦法鼓勵民間的造林活動。

  這一時期的造林活動,被稱為第一次擴大造林時期。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的森林植被已得到部分恢復。但此時日本的戰后重建和經濟恢復工作正蒸蒸日上,急需大量適用於住宅和其他建筑的杉木、鬆木等針葉樹木材。經濟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紙的需求,也對造紙業產生極大刺激,催生了對針葉木材的需求。同時,由於石油、天然氣等新型燃料和化學合成肥料的廣泛使用,以往用於燃料、肥料等用途的闊葉樹木材需求急劇減少。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政府拋出三項措施:一是放開木材進口,並加大國有和民有林地的砍伐量,平衡木材價格;二是鼓勵造紙企業進行技術升級,由針葉木漿改為闊葉木漿造紙;造成嚴重后果的是第三項,日本政府發放造林補貼,在砍伐中以不適合作為建筑材料的天然林為主要目標,然后統一種植針葉樹人工林。在這些措施的作用下,從1960年前后開始,日本的天然闊葉林砍伐量不斷上升,在被砍伐過的闊葉林的空地上,栽種了大量速生的人工針葉林。在短短20多年中,日本人工林面積增加30%,天然林面積卻下降了15%。

  此后,因市場飽和,木材價格持續疲軟,加之可供人工造林使用的空地不足,日本的人工造林活動陷入低潮至今。2010年以來,日本每年人工造林面積不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均面積的1/10。即便如此,目前日本全國的森林中,仍有四成是人工林。

  回顧日本歷史上的造林運動可以發現,雖然推動造林運動產生的因素中包括了一定的環保意識,但總的來說,根源仍然是經濟利益的驅動,而后果是對環境乃至國民健康都導致了不可逆的惡劣影響。特別是毀掉天然林栽種人工林這一行為,一方面妨礙了生物的多樣性,對原生山林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另一方面,人工林大面積同質化的特點,也使得一旦病虫害發生,森林對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較為低下。此外,由於經濟利益而大面積種植杉樹,還導致日本每年春季杉樹進入授粉期后,杉樹花粉大面積飄散,引起大量花粉過敏病例。統計表明,日本每年有30%的人在春季會發生花粉過敏症狀。

  據介紹,日本近年積極推進木材出口,也在於人工林已進入成熟收獲期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由於沒有合理的採伐,已經出現森林荒蕪、樹木瘋長的情況,導致森林質量明顯下降。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