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 (記者蔣芳、王琦、邱冰清)13日,南京在寒冬中迎來第八個國家公祭日。10時01分,淒厲的防空警報響起,江上的輪船、路上的汽車跟隨鳴笛,警報聲、鳴笛聲響徹大街小巷。
這一分鐘,南京的時間仿佛凝固了。
公祭儀式現場,肅立著約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84年前,侵華日軍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古都南京滿目瘡痍,無數民眾流離失所……那是南京城歷史上的至暗一刻。
作為參加儀式的幸存者家屬代表,夏淑琴的女兒張學萍陷入回憶。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闖入家中,夏淑琴全家9口人中7人慘遭殺害。“媽媽這兩天心緒不寧,我知道她一定在思念死去的親人。”張學萍說。
中山碼頭、東郊、北極閣……全城十幾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迎來了各界群眾。人們自發組織悼念活動,低首默哀、緬懷逝者。
在中山碼頭叢葬地,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老師臧瓊身著黑衣、手捧菊花。幼年時她曾參觀“萬人坑”,其中的森森白骨深深地刺痛了她的記憶。成為老師后,她連續多年堅持帶學生參加悼念活動,她說:“我要向青年學生普及南京大屠殺史實,讓他們記住,吾輩當自強。”
這一分鐘,喧囂繁華的南京新街口商圈安靜了下來。四面路口同時亮起紅燈,車輛停駛鳴笛,行人駐足。出租車司機李師傅摁住車喇叭加入鳴笛隊伍,車擋風玻璃上映出路旁的廣告屏幕,上面寫著:“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不能忘記。”他說。
地鐵站裡,人們停下腳步觀看公祭儀式電視直播,手中報紙的頭版是黑白的,手機頁面也是黑白的。
2018年《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頒布,“默哀一分鐘”被明確列入法規,確保國家公祭儀式的庄重感和儀式感,傳遞了一座城、一城人對歷史的敬畏,對和平的堅守。
一大早,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趕到南京市月牙湖小學,為學生們講述那段歷史。“父親年事已高,傳播歷史真相的重任就交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上。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所感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她說。
一分鐘默哀畢,街頭的人流車流恢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儀式繼續進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聖,多難興邦……”84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伴隨著3聲深沉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寄托著對死難者的深沉哀思和對世界和平的堅定向往。
宣讀《和平宣言》結束后,參與宣讀的青少年代表、中華中學高一學生呂彥鋒情緒久久不能平復,他說:“作為南京人,對民族的苦難、和平的可貴理應有更深的體會。作為青少年,我輩當居安思危、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