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裡,動植物名稱為什麼用片假名寫?【上篇】

文/久保輝幸 譯/張靖

2022年04月11日09:1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讀日語文章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動植物名稱往往是用片假名寫的。這是為什麼呢?用漢字寫不是更簡明易懂嗎?又是為什麼不用平假名,而像外來語一樣用片假名寫呢?其實這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原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

動植物名統一用假名書寫始於明治時代。在分類學中,植物的分類先行,因此分類規則(林奈的雙命名法等)是先用於植物再用於動物的。日本植物分類學領軍大學東京帝國大學決定所有植物名均用假名書寫。但是如圖一,論文和公文等公開發表的文章中,由於正文用片假名,所以動植物名多用平假名。

為什麼動植物名不用漢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從著名植物分類學者牧野富太郎(1862-1957)的主張中可以略見一二。依據這些當時的植物學者的見解,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植物的漢字名讀法太難。

“桜(櫻)”的讀音是“sakura”,像這樣比較常規的植物很多人都會讀。但是“椿”“梨”“柿”“栃”“杉”“桐”怎麼讀呢?日語水平達不到N2恐怕很難念出他們的讀法,更別說“花梨”“木槿”“木瓜”“桔梗”“竜膽”“杜若”“躑躅”這樣的漢字,很多日本人都不會讀。當然,對於母語為中文的人來說,可能理解漢字的意思比較簡單,但是會讀,也非常重要。如果用片假名書寫植物名,既可以用普通的國語詞典查,也方便口頭請教別人。片假名對於母語中文的人來說確實不容易理解其意思,但是所見即發音。這個方法一體兩面,對中國人來說可能閱讀方面不存在障礙,而在日語詞匯學習方面不充分則會對口語會話造成一定影響。

在中文裡,隻要是形聲字,即便不認識也可以推測出發音。同樣,在日語裡“蘭”“芍薬”“海棠”“連翹”“黃連”“蝋梅”這樣的漢字如果用音讀,有時也可以推測發音。但是“山茶花”“沈丁花”如何呢?“山茶花”(中文名“茶梅”)的讀音不是“サンチャカ”而是“サザンカ”, “沈丁花”的“花”不是“カ”而讀“ゲ”(大約是從吳音演變來的)。其他像“花梨(カリン)”“木槿(ムクゲ)”“木瓜(ボケ)”“桔梗(キキョウ)”“竜膽(リンドウ)”“銀杏(ギンナン)”“遠志(オンジ)”“西瓜(スイカ)”等的讀音都不是漢字標准的讀法。“胡瓜(キュウリ)”的讀法更復雜。普遍認為是“黃瓜(キウリ)”的讀法轉移到了“胡瓜”的結果,“黃”為音讀,“瓜”為訓讀。

實際上,像這樣取慣用讀法的植物漢字並不少見。此外,“桜”“杜若”“躑躅”“椿”“梨”“柿”在日語中用訓讀,因此無法從漢字推測發音。這樣的漢字在日語中,其形聲文字的音符基本沒有意義。 

加納善光《植物的漢字語源辭典(新裝版)》(2022)解釋了植物漢字的字源和語源,驗証了日中同形異義及“國字”(日本造字)。此書也適用於日中翻譯,且有動物篇。

植物專用的漢字很多,中國人讀不出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櫟(lì)”、“薊(jì)”、“稗(bài)”、“檜(guì)”、“蓽茇(bì bá)”、“川芎(chuān xiōng)”、“白術(bái zhú)”等都是很容易讀錯的漢字。此外,“(蕪)菁”、“莧(菜)”、“(苜)蓿”、“(神)麹”等形聲文字的音符也沒有正確重現該字的發音,倒很容易讀錯。

不僅如此,還存在枸杞(gǒuqǐ)、枸橘(gōujú)、薺菜(jìcài)、荸薺(bíqi)、桔子(júzi)、桔梗(jiégěng) 等同一個字在不同植物中讀音不同的現象。

日語中使用的漢字更復雜,大多為多音字。以“(日本)常用漢字”2136字為例,音讀發音共有2352個(個別漢字對應多個音讀),訓讀發音共有2036個,總計4388個發音。這也就意味著,基本每一個漢字都對應音訓2套以上的讀法。學習日語漢字的時候,需要記憶的讀音比中文多。N1考試要求學習者掌握大約2000個漢字,這些漢字都對應多個讀音,對學習者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這也是日語學習的一個難點。

動植物名稱用片假名書寫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留待下一篇詳解。(作者久保輝幸為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編:張靖、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