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鉴真东渡》何以感动日本【2】

2017年01月19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何以感动日本

用音乐诠释鉴真心路引发共鸣

歌剧《鉴真东渡》何以让日本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个问题,创作前就一直徘徊在导演刑时苗的脑中。为此,他特意拜访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鉴真对日本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教授只回答了两个字:恩人。

历史上,鉴真不仅把佛教的律宗正式带入日本,改良了日本传统的木质建筑,而且给日本带去了中医中药的知识,一直被日本视为文化恩人。然而,这样的题材,用歌剧该如何表现才能打动人心?

编剧冯柏铭在谈及最初的创作时,坦言十分困难,一开始甚至觉得“无可发挥”。作曲唐建平也表示,这是佛教题材,又是一代高僧,无论从故事、音乐或思想境界,表达难度都非常高。简而言之,这部剧既要表现出佛教元素,又要音乐好听,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人心魄,对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长达3年的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寻访扬州与日本奈良等地,收集和提炼歌剧素材。冯柏铭在扬州和奈良发现了两盏互相映射的长明灯,决定以此为勾连,去映射鉴真“心灵上的渡”:从内心纠结到怀疑,到克服内心困难义无反顾。唐建平也找到了音乐上的情感爆发点:如鉴真在面对荣睿死去、徒弟离开、双目失明时的悲愤、质疑和顿悟。“这部作品我们有意淡化了故事冲突,将表达偏重于人性、心理,鉴真的心路,全剧的高潮其实是这位高僧在挫折与矛盾中对于佛法的顿悟。”唐建平称。

可以说,无论作曲、戏剧结构、导演手法还是舞美设计,歌剧《鉴真东渡》都做到了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在看完整场演出后如此评价:“歌手的音量和旋律,以及作曲的活力都让我吃惊。虽然故事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但是真要搬上舞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曾一度担心。但是看完后,我觉得他们真的是用音乐的语言,对鉴真东渡的故事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展示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即干漆夹苎鉴真坐像,仅在每年的6月6日向世人开放。如今,寺内复制了两尊鉴真像,一尊在唐招提寺供游人拜谒,另一尊则给了中国扬州的大明寺。

歌剧《鉴真东渡》中,来自扬州大明寺的仁如法师以别致的方式参与演出——全程盘坐在舞台一侧的莲花座上诵经,《大悲咒》《华严经》《心经》等佛法经典,除了潜移默化推动剧情,这个创意也营造了一种荡涤心灵的氛围。

历史上,为弘扬佛法,鉴真和日本僧人荣睿各自远离故土,客死异乡。为了表达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剧中还特别插入了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和《难波津》等日本曲调,让人动容。

“我们还在剧里安排了中日两位古筝演奏者,其中中国的古筝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而日本的还保留了当年从中国传入时的13弦,她们在舞台的两侧演奏,展现了某种文化的同源,心灵的交流,进而以其不同的现代风貌展现了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唐建平介绍。他表示,昔日鉴真用佛法普度众生,今天歌剧《鉴真东渡》希望用音乐来传达美好的情感,表达现代中国人对理想、对美好、对诺言、对和平的认识和追求。

据出品方江苏省演艺集团介绍,歌剧《鉴真东渡》于日本首演获得成功后,将于2月5日至6日“回归”中国,登台国家大剧院。此外还将在今年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相关活动,再启在日本的深度交流演出。

(责编:袁蒙、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