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家笔下的东洋海丝贸易【4】

陈振杰

2017年06月09日08:28  来源:深圳晚报
 
原标题:日本画家笔下的东洋海丝贸易

中国在长崎的“唐馆”

明末清初,以长崎为中心的中日贸易仍持续发展。虽然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如实施迁海令,让滨海各省的居民内迁。在这种背景下,前往长崎的中国商船数量一度急剧减少。不过,及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王朝收复台湾,海宇奠安,翌年便开放了海禁,鼓励内地商船前往东洋通商贸易。此后,抵达长崎的商船成倍增长。这些中国商船履危涉险,将中国的图书、生丝、砂糖、陶瓷、中药和书画古玩等输往日本,并从东洋带回了日本盛产的白银、洋铜以及海参、鲍鱼、海带等。

《唐馆图兰馆图绘卷》,为日本长崎著名画家石崎融思绘画。石崎融思(1768~1846年),相当于中国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的日本画家。《唐馆图兰馆图绘卷》原收藏于长崎县立美术博物馆,后经日本学者原田博二解说,由长崎文献社出版。唐馆,指从中国来日本进行贸易的中国商人所居住的馆舍;兰馆,指从欧洲荷兰来日本进行贸易的荷兰商人所居住的馆舍。在日本江户时代,日本担心本国资源外流和外来宗教文化进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对外开放的港口,只留长崎一港,并只允许中国的商船和荷兰的商船进出长崎港进行贸易,还对中国商人和荷兰商人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居住,划分为“唐馆”和“兰馆”限制区域。

《唐馆图兰馆图绘卷》,以写实的绘画手法,为我们保留了基本准确的明清时期中国商人和船员水手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与国际贸易交流中的生活情景、形象。这在国内历史文献上是不多见的,也是我们当代人较少见到的历史图画。这对深入了解研究古代中国人“走出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并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国在长崎的“唐馆”与世界东西方各国商人在广州建立的“十三行”商馆,都是我们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和考证研究史料。深圳晚报特约撰稿 陈振杰

(责编:刘戈、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