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中日文化之河中的摆渡人》系列人物访谈

旅日作家毛丹青: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借力打力”【2】

 陈思 张丽娅

2017年06月29日09:57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毛丹青的涂鸦作品(本人提供)

中日关系:“中日民众的亲和度远超过去”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毛丹青在日本也生活了整整30年。谈到这些年的经历,毛丹青认为,最近10年间中日关系的变化最为明显,中日民间交流的广度逐年扩大。“日本媒体报道说,一年间有600万中国大陆游客到日本游玩。他们离开日本时可以带回属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和感受,这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在两天的活动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读者早已读过《火花》日文版,而且他们能够对又吉直树的发言迅速做出反应。对此,毛丹青也表示始料未及。“这说明日语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开始在中国被消费。我了解到很多读者都是自学的日语,他们可以直接听懂日本原作家的话,从这个现象可以预测到未来日本书籍会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

小说《火花》中,除了“漫才”,还出现了居酒屋、被炉、花火大会、搞笑艺人参加综艺节目试镜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元素。不过,毛丹青并不担心这些元素不被中国读者理解。他表示,在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第一批日本作家的作品走进中国的年代,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物品,大部分中国人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是存在隔阂的。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通过小说、电视早已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甚至身边就有几家日本居酒屋。“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日民众的亲和度远远超过了过去。”

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需“借力打力”

旅居日本30年,毛丹青早已成为一位文化使者,通过自己文字和故事使中国人更加了解日本。近几年,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国遍地开花,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被大量引进,《你的名字》、《哆啦A梦》等日本原版电影票房居高不下,《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等经典日剧的改编也引发全民讨论。对于这些现象,毛丹青认为目前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关于这种不对等,毛丹青指出,文化渗透不是投入金钱就可以开花结果,不能强求。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可以尝试“借力打力”。他举例说,好比此次又吉直树访问中国,又吉直树是一个现象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知名的搞笑艺人,他第一次看到的中国和对中国的印象,以后会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通过电视节目影响到更多普通的日本人。“通过又吉直树描绘的中国,让普通的日本民众发现自己认知的中国。这就是‘借力打力’。借你的力量,来构筑我的力量,然后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责编:陈思、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