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中日文化之河中的摆渡人》系列人物访谈

旅日作家毛丹青: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借力打力”

 陈思 张丽娅

2017年06月29日09:57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毛丹青(左)和又吉直树(图片毛丹青提供)

“今年是我在日本的第30个年头,2002年策划大江健三郎访问莫言的家乡,今年实现又吉直树首次访华,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旅日作家毛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2017年6月,日本搞笑艺人、作家又吉直树的小说处女作《火花》中文版发布,借此之际又吉直树应邀访问中国,与《火花》的中文译者毛丹青在上海开展了两场对话活动,并与中国读者见面互动。活动期间,人民网对毛丹青进行了专访。

谈到策划又吉直树访华的契机,毛丹青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有一天又吉先生很认真的看着我,然后突然冒出一句话,‘毛先生,请带我去中国’。当一个人用很热切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去做”。于是,毛丹青便开始策划这次活动。

文学翻译:元素的不对等是翻译时最大的困难

《火花》讲述的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漫才艺人追求梦想的历程,该书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三百万册,并在2015年荣获日本芥川文学奖。《火花》的中文版由毛丹青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中国相声演员郭德纲作序。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处理,更需要译者对两国文化的精准理解。“翻译最让人烦恼的是找不到对应的元素和语言”,毛丹青说。《火花》中讲述的“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但是中国的字典上并没有这个词,毛丹青在翻译时直接使用了“漫才”二字。“日本的相声和中国的相声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人说相声用两个麦克风,两个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日本人的相声是两个人共用一个麦克风,两个人距离很近,还经常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肢体上的碰撞等。所以把‘漫才’翻译成‘相声’还是不妥,这些元素的差异是翻译的难点。”

即便书中有很多外国人不易理解的‘日式幽默”,毛丹青依然在初见这本书时就决定将它带给中国读者。“译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冲动,看到原著的时候有一种自己要写的冲动。阅读时的第一感觉是让我想翻译这本书的最大动机”,毛丹青说。

(责编:陈思、陈建军)